生态文明建设更涉及代际公平,这是因为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便很难甚至不可再恢复,资源能源一旦被耗尽便很难甚至不能再生产出来。当代人必须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内推进发展,否则,等待后代人的就是“寂静的春天”,这就等于剥夺了他们生存发展的权利,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生态权益上的不公。
前代人、当代人、后代人都是作为类本身的人的不同显现,在类的发展上属于同一系列的不同呈现。时间出现上的“前后”完全可以转化为空间上的“左右”,代际公平完全可以转化代内公平。如果没有代际公正的理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了哲学依据,生态文明建设也就很难落到实处。
公平对待同类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也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前代人没有彻底破坏生态环境、耗尽资源能源,而是文明地对待了我们当代人,给我们当代人留下了生存发展的权利。我们也要像前代人对我们当代人那样去对待后代人,唯有如此才是公平的、文明的。我们和后代人生活在同样的生态环境下,消费着数量既定的能源资源。如果我们破坏了生态环境、耗尽了资源能源,就等于伤害了后代人无机的身体,剥夺了他们生存发展的权利。为了使后代人生存发展的权利不被我们当代人所剥夺,我们不能停止发展,不能悲观主义地实施“零增长方案”,这是因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发展,甚至治理污染也要靠发展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农业文明持续时间过长,工业文明姗姗来迟。西方发达国家完成了工业化,我们才刚刚开始。我国工业文明还没完成,生态文明时代又已经到来。因此,工业文明在我国受到了农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双重挤压。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的工业文明建设是不充分的。在全球和我国生态环境、资源能源问题都已十分严峻的形势下,我国在工业文明建设上不能再奢想“过把瘾”。我们只能“走生态文明的路、补工业文明的课”,只能走“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工业化道路”。在建设生态文明时,我们必须按照代际公平的要求改变以往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价值观念。在生产方式上,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黑色道路”让位于“绿色道路”的必然趋势,真正掀起一场“绿色革命”,大力发展生态化的技术,减少“废渣、废气、废水”,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在消费方式上,我们不能再迷恋“丰盛的神话”,拜物教式地“吃掉、穿掉、用掉、换掉”身边的一切。我们必须树立文明节约的消费理念。在价值观念上,在强调人的价值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充分认识到“自然的内在价值”,将保护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之中,尤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在保护后代人公平的生存发展权利方面,社会主义理应比资本主义做得更早、更多、更好。在社会主义国家,生态环境、能源资源属于人民群众。然而,“人民群众”是一个动态的而不是固定的概念。“在场”的人民群众必将不断地“离场”,“未出场”的人民群众必将不断“出场”。生态环境虽已不属于“离场的”人民群众,但属于已“到场的”人民群众和必将“到场的”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根本优越性——公平正义不仅应体现在“在场的”人民群众之间的公平,还应该体现在“在场的”与即将“在场的”人民群众之间。也就是说,公平正义不仅应体现在代内之间,还应体现在代际之间。如能将代际公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中,必将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精神境界和制度优势必将得到大幅提升,也必将占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哲学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