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理论 >> 理论书库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顾海良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86.00元
顾海良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86.00元
 
图书连载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马克思主义已经走过了一个半世纪多的历程,该书出版的目的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及其内在统一性,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的历史发展和当代意义,从而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更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时代的创新,更切实地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本书特色 ●再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阶段●总结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中的历史经验●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中国实际结合的特点与规律
  [简介] [目录] [导论] [后记] [留言]

 
作者简介
顾海良
  顾海良,教授,曾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现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详细]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主编:顾海良
副主编:梅荣政 张雷声 朱士群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过程,是同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分不开的,是同他们不断破除旧思想的束缚,不断追求理论创新分不开的。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受他们家庭影响和接受社会教育的结果,是他们个人勇于社会实践和勤于理论探索的结果。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经历过一个哲学世界观上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政治上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深刻的转变过程。[详细]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
·二、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
·三、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
·四、社会革命道路与策略的理论
第二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历史趋势的探索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同时,也着力于政治经济学研究。1843年下半年,马克思开始政治经济学研究;1844年初,恩格斯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一块基石。自此之后,一直到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正式出版,马克思实现了劳动价值论上的科学革命和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奥秘,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作了科学分析。
  从1843年10月开始,马克思在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他系统地阅读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学文献,其中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著作,也包括当时正活跃在欧洲经济学界的著名学者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约翰?雷姆赛?麦克库洛赫等人的著作。与此同时,马克思还研读了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到1845年1月离开巴黎时,马克思已写了7本涉及政治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史、经济史和现实经济问题的笔记。[详细] 
·一、马克思经济学科学探索的历程
·二、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及其趋势研究
·五、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视域
  19世纪6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面对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结合国际工人运动的新情况和新任务,高度关注当时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发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视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密不可分,这是由工人运动的特点和马克思主义的特性决定的,一方面,工人运动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得到健康、蓬勃的发展;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才能获得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不仅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初步结合的产物。在以后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发展中,这种结合愈益明显。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始终是马克思恩格斯关注的根本问题。[详细]
·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二、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理论的新探索
·三、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四、社会历史观的多方面阐述
·五、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文化观的创新
第四章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命运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特点。在资本主义时代发生剧烈变化中,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自其诞生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及国际范围内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的反击、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形成了世纪之交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论争的大格局。
  一切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最后决定力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时代的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时代发生大转折的时期,这种大转折首先就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引起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集中表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详细]
·一、资本主义时代变化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
·二、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理论批判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命运的思考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与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后进入垄断阶段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相互争斗日益激烈,最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引起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成为许多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直接的实践任务。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得到新的发展。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发展的产物。列宁的哲学思想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哲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丰富和发展。列宁的哲学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境界。[详细]
·一、列宁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
·二、对帝国主义理论的探索
·三、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四、列宁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
第六章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为20世纪上半叶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作了榜样,而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在20世纪初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坚持从俄国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的探索以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等领域,列宁都提出了全新的构想。列宁所作的重大理论创新,不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而且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详细]
·一、十月革命胜利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
·二、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三、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四、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多方面思考
第七章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是苏联历史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年代。这一时期,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国内斗争异常复杂。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在无所前鉴的情况下,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提出的一些理论设想,结合苏联的具体实际,领导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作了长期的可贵的探索,提出并实施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运行体制,形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这一基本框架在苏联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无论是理论的还是实践的、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都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各种探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和深刻教训。[详细]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阐述
·四、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
·五、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扩展及其影响
第八章 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苏维埃俄国的崛起和西方一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特别是接踵而来的“大萧条”,引起西方国家左翼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强烈反思,出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复兴”。一方面,后来被称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应运而生,乔治·卢卡奇(Georg Lukacs)、卡尔·柯尔施(Karl Korsch)和安·葛兰西(A Gramsci)所阐述的一些重要理论,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起源思想;另一方面,以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为主题的各种理论思潮也孕育而出,形成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发展的基本取向。[详细]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起源
·三、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与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第九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根据中华民族的特点,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和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缜密的分析而建立起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尤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方面最为典型。[详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理论
·三、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四、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第十章 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征及其趋势的探讨
  20世纪6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苏联和东欧以及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当代资本主义进入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内容。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理论也得到显著发展,新科学技术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也有了深入探讨。[详细]
·一、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研究
·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及其趋势的探析
·三、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流派与思潮的多样化
·四、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的探索与发展
·五、新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新课题
我要评论  
 
 图书推荐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