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劉余莉談“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華文化”【3】

2016年07月20日15:4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在孔老夫子的時候,有弟子來問什麼是孝?孔老夫子怎麼回答的呢,他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夠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但是對於養狗、養馬而言也同樣是養,如果僅僅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麼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呢?所以,贍養父母最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恭敬之心、感恩之心。所以孔老夫子還說“色難”,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是最難能可貴的了,有事情兒女去代勞,有好東西讓父母先吃,你以為這就是孝了嗎?意思是說這遠遠不是孝。

而養父母之心,除了尊敬父母之外,還要做到“父母惟其疾之憂”,也就是你的父母僅僅為你的疾病而擔憂,完全沒有必要為你任何事情而擔憂了,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比如這個孩子在學校,功課不好,貪玩,父母會擔憂,那就是不孝了。到了高中,結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上了大學,開始下網吧,打游戲,讓父母擔憂,這仍然是不孝。走上了工作崗位,工作不認真負責,甚至貪污受賄,讓父母戰戰兢兢,不知道哪一天被開除了,哪一天鋃鐺入獄了,這還是不孝。所以,我們從這裡看,一個真正的孝子,他確實是一個完美的人了。他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都能夠讓父母放心。

除了養父母之心之外,還要養父母之智。所以《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父母培養了我們一回,並不只是希望我們在他面前端茶倒水,是希望我們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所貢獻。所以,一個人在為國盡忠,為人民服務的時候,這就是在盡更高層次的孝,這也是古人所說的“大孝孝天下的父母”。這是父母對我們的期望,是養父母之志。

還要養父母之慧。《弟子規》上也說,“親有過,諫使更”,並不是說父母事事都是對的,他也有說錯做錯想錯的時候,父母有過失的時候,並不是一味地順從父母,而是要委婉地勸諫,一定要勸告他更改過來,但是,勸諫的態度一定是和顏悅色,“怡吾色,柔吾聲”。所以要養父母之慧。一個真正的孝子並不是一味地順從。

我們看,古人所講的孝道非常全面,你把這些內容全都做到了,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這個孝的意義非常深廣,“孝”上面是一個“老”字,下面是一個“子”字,告訴我們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所以,真正把這個孝字做到徹底的,那就是庄子所說的,能夠體會到“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的人。

中國傳統的價值觀是以孝悌為基礎,向上提升,那就是互愛,也就是《論語》上所說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互愛再向上提升就是互助,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對別人有關愛的情感,當別人有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要伸出援手給予幫助,那就是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互助互愛之心再向上提升,那就是大同世界,這個在《禮記·禮運·大同篇》所描述的,這個大同世界是什麼樣的呢?天下為公,這個天下不是一家人的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天下為公,選賢舉能,我們把賢德的人,有能力的人舉薦出來做國家的領導,講信修睦,人與人之間講求信用,睦鄰獨好,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使老年人都能夠養老送終,壯年人得到一份工作,能夠為社會服務,能夠為社會所用,幼年人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長,那些鰥寡孤獨,也就是老弱病殘幼需要幫助的人都能夠得到贍養和幫助,這樣的一個社會,仍然是我們現在和諧社會要追求的目標。靠什麼達到的呢?其實就是靠我們傳統的價值觀。這個是學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延續。

社會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的擴展。社會教育,比如說詩詞歌舞、戲劇小說,包括我們現在的廣播電視媒體,像我們的網絡、微信、微博等等,其實都是社會教育的方式。都要秉持孔老夫子的一個理念、一個原則,那就是“思無邪”,不要引起人們邪曲不正的思想和行為。所以,這些戲劇、歌舞、小說等等文藝作品、文學,都是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核心內容。比如說我們看音樂,孔老夫子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我們從中能夠體會到,我們到底應該流行怎樣的音樂?孔老夫子到了一個地方還沒有看這個地方的政事辦的如何,先聽一聽他們流行什麼音樂,他就知道這個地方的民風怎麼樣了。所以,在《禮記》上說,古聖賢王治禮作樂,並不是為了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教導人們形成正確的好惡之心,而返回到做人的正道上來(“是故先王之制禮樂,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群書治要·禮記》)。在《呂氏春秋》上也說,亂世的音樂,如果演奏木制、革制的樂器,它的聲音就像打雷,演奏石制銅制的樂器聲音就像霹靂,演奏絲竹歌舞這樣的音樂,它的聲音就像大嚷大叫,用這樣的音聲來動蕩自己的心氣,搖動自己的耳目,動蕩自己的性情,是可以辦到的,如果以這樣的音樂作為音樂來演奏,想給人帶來快樂,那是絕對辦不到的。所以,這個音樂,越是奢靡,人民越是抑郁,國家越是混亂,君主的地位越是低下,這也就失去了音樂本來的意義了。(“亂世之樂,為木革之聲,則若雷﹔為金石之聲,則若霆﹔為絲竹歌舞之聲,則若噪。以此駭心氣動耳目搖蕩生,則可矣。以此為樂,則不樂。故樂愈侈,而民愈郁,國愈亂,主愈卑,則亦失樂之情矣。”《群書治要·呂氏春秋》)所以,我們古人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告訴我們要聽那些德音雅樂,而不能夠聽靡靡之音。

我們講道德教育,並不是我們在這兒上了一堂課,聽了一堂關於傳統倫理道德的教育,我們就是受到了道德教育。其實我們每一天所接觸的戲劇、小說、網絡、電視、電影,現在我們說的微信、微博,其實每一天給我們什麼樣的影響,傳播什麼樣的內容,我們就受到什麼樣的教育。這些內容都應該是傳播正能量,用我們現在話來說都是應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和這個核心價值觀相違背的,那都是不應該傳播的。這個是講社會教育。

此外,中國古人還有宗教教育,宗教教育無論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等,它的核心內容都是仁慈、博愛,所以,當他們要到中國來傳教的時候,中國的皇帝首先看他們的經典,一看和我們的傳統倫理道德的教育大部分都是吻合的,有一些地方不太吻合,那是因為他們的地理環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不一樣,所以,怎麼樣呢?歡迎他們來傳教。這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兼容性,講究“和而不同”。什麼叫和呢?就像我們一個花園,有五顏六色的五彩繽紛的花,它們的顏色不同,種類不同,但是,它們配合在一起,讓我們覺得美不勝收,但如果這個花園隻有一個品種,一個顏色,那我們就會覺得很單調了。這就叫同。和而不同,也就是說,盡管你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還有民族都不一樣,這都沒關系,隻要我們都信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的道德觀念,我們就可以完美地生活在一起,成為一家人。在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像中國那樣,把56個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的人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大家庭。這都得益於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是第一個特點。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講堂
· 劉余莉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