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祥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美蘇的迅速崛起,法國從世界一流大國逐漸衰敗為二流國家,並從戴高樂執政時期開始了當代法國“大國夢”征程。然而,當代法國雖曾有過“光榮的三十年”那樣的輝煌,但始終未能完全恢復當年與“日不落帝國”一起稱霸世界的雄風。振興法國,成為戴高樂及其之后歷屆法國領導人始終追求的夢想。特別是有著“小拿破侖“之稱的法國總統薩科齊提出的“強大法國”夢,曾一度使得許多法國人相當振奮,希望借此從“法國在衰敗”的論調中走出來,重振法蘭西昔日雄風。
二戰后的法國始終處在大西洋彼岸那個一家獨大的超級大國的陰影籠罩下,盡管各屆政府使盡渾身解數,從不遺余力地構建歐盟,到打倒對“法國夢”有較大破壞力的卡扎菲,從“在一起”應對法國經濟等各個領域的衰退到促成《裡斯本條約》的簽訂,進一步借助歐盟大旗,期望高盧雄雞再次引吭高歌。但成效總是不夠理想,法國經濟形勢每況愈下:2013年的GDP雖然較上年有所增長,但漲幅很小,與此同時失業率卻大幅攀升,2012年第一季度比上季度上升了三倍,達到10%,2013年雖有回落,失業率仍高達9.8%。這是法國政府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失業率的居高不下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如社會穩定、外交問題、法蘭西優越的文化價值受質疑等,對“強大法國”夢的實現產生不利影響。綜合來看,“強大法國”夢可謂任重道遠,可以說,拿破侖時代與英國並稱世界G2的法國式輝煌一去不復返。
不過,法國畢竟是一個傳統的世界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和文化強國。經濟上,2013年,法國GDP為2.7萬億美元(2013年末匯率),位居世界第五位,而且其實際增長率僅為0.5%,而它昔日的宿敵英國同年的實際經濟增長率雖然高達1.9%,但其GDP仍排在了法國后面(2.65萬億美元)。政治上,法國從其大革命時期繼承下來的現代民主制度理念仍然影響著世界,即使是一些意識形態上與之不同的國家,實際上也是認可此種理念的。在文化上,巴黎至今仍然是“文學世界共和國”的“首都”,在各種時尚生活方式,特別是時裝、化妝品等方面,巴黎仍然獨領風騷,決定著世界市場的走向,據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的評選,巴黎仍高居2014年世界十佳旅游城市中的第一名。在外交和各種國際事務中,世界至今仍然不能無視法國的存在。首先,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手裡掌握著聯合國重大決策的否決權。其次,無論是在法語非洲還是其他前法國殖民地,法國的身影仍然沒有消失,特別是法語非洲,法國在那裡擁有毋庸置疑的影響力﹔在東南亞,法國“重返”的跡象也不時出現。
當然,“強大法國”夢任重道遠。首先是其“任”仍重,因為它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世界事務中也從來沒有放棄過“責任擔當”,有時甚至昔日雄風再現(如對利比亞問題的處理)。但是我們認為,“強大法國”夢並非機械地復制拿破侖帝國,亦非一根筋地要擠進G2。2008年1月18日,“小拿破侖”薩科齊在為外國使節舉行的元旦宴會上提出“我們將進入相對大國時代”,間接道出了他對“強大法國”的定位。當然,此語並非“無奈“之言,而是對當代世界格局走向的正確把握,是法國外交“真正現實主義”(薩科齊語)的恰當表述,同時又是法國政治文化理念的一貫延伸。2011年10月,巴勒斯坦申請加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法國和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國一起投了贊成票。這一方面表明法國沒有被綁在美國霸主的戰車上,更重要的是表明了法國一貫的“自由、平等、博愛”價值觀以及“尊重多樣性”的文化理念。當然,這也是實現“強大法國”夢的重要手段,因為這種理念的貫徹對於世界上“法蘭西話語權”的重建有著舉足重輕的作用。
與此同時,法國“真正現實主義”的強國夢構建手法中,自身的經濟利益始終是其重要考量。在國內,法國既考慮國家利益,同時也注重大眾利益,有時甚至不惜犧牲自由、平等、博愛的“天國”形象(如以安全和就業為借口驅逐羅姆人),開征高收入人群的附加稅(2011年10月由法國議會通過)以降低國家財政預算(2013年預算中,新增額外稅收200億歐元,其中47億用於社會福利,同時在教育領域新增10011個崗位)等。從長遠的眼光看,這樣的執政理念是有助於實現“強大法國“夢的,實際上,征富人稅也不一定必然養懶法國人。對外經濟方面,法國則發揮其高科技等領域的優勢,不顧美國甚至歐盟的阻撓,頻頻出擊,以使法國的國家利益最大化。
相關專題 |
· 《學術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