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學者論壇

張豈之:深刻認識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

2014年05月16日07: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深刻認識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對於發展中華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文化有源頭

中華兒女也稱為“炎黃子孫”,這有歷史淵源。黃帝和炎帝是中華遠古傳說中的人文始祖,經過文字加工,他們的事跡記載於我國先秦時期的一些文獻中。

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巨著《史記》一書中,從黃帝開篇敘述中華歷史。炎黃時代距今5000多年,當時中原氏族部落開始統一,國家雛形已成,文字初現,為中華民族的多元統一奠定了基礎。我國考古學對中華文明起源進行了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表明,《史記》從黃帝開始敘述中華歷史,是有道理的。

黃帝葬於今陝西省黃陵縣橋山,歷代在這裡舉行祭祀黃帝陵的大典,具有重要意義。1937年國難當頭,毛澤東同志親筆撰寫《祭黃帝陵文》,這樣歌頌始祖黃帝:“赫赫始祖,吾華肇造。冑衍祀綿,岳峨河浩。聰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毛澤東同志在祭文中表達了中華兒女奮起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為民族獨立解放而奮斗的決心。他在另文中說:“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祭黃帝陵折射出中華兒女對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認同。這種認同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具有強大的精神凝聚力。在今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就是歷史認同和文化認同二者結合的科學表述。

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原創性文化的形成與成熟

中國從原始社會走向文明社會,和西方古希臘走的道路不同。中國保留了氏族血緣傳統,在思想觀念上由此形成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的信念。這極大地影響了中華文化的走向,把文化的“本根”家庭放在第一位。“本根”有二義:一為來源,一為原創性文化。這二者有聯系,但不能等同。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上接夏商周特別是西周時的禮樂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諸子百家之學,產生了不同的學派。后來的中華文化都可以從諸子百家之學中找到原初的基本論點,即文化基因。

諸子百家之學主要圍繞著“天道”與“人道”的相互關系進行討論。所謂“天道”,泛指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則,而“人道”則是關於社會和人自身的道理。“天道”與“人道”的關系引起討論,與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密切相關。《周易》中有這樣的話:“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裡的“天文”指關於季節、時令變化的學問,目的是為了使人們能適時地進行農耕活動。“人文”則是“文明”的同義語。

最早用“家”(學派)來稱呼諸子學說的,是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史記·太史公自序》介紹了司馬談《論六家要旨》,這“六家”是: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即道家)。《史記》高度評價儒家的開創者孔子,稱他為“至聖”,列入“世家”,又為孔子的弟子們書寫列傳。司馬遷筆下的孔子是一位對中華文化傳承和創新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對儒家的某些不足,司馬遷也有所批評。《史記》肯定道家創始人老子在理論上的貢獻,但對老子“小國寡民”的理想則有所商榷,並不贊同。

漢代文獻整理大家劉向、劉歆父子以及史學家班固認為,先秦時期的思想學派有“十家”,除上述六家外,還有農家、雜家、縱橫家,至於在街頭巷尾說故事的“小說家”是否可以稱為“家”,則有疑義。“十家”號稱“百家”。百家爭鳴形成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的活躍局面,構成中華文化中的原創性文化。當時不同的思想學派相互辯論又相互吸收,相反而相成,猶如奔騰的大河,源源不斷,反映出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狀況。這些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今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訪問法國,在巴黎舉行的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談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他這樣說:“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國諸子百家學說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義”。這是很有道理的。老子的“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思想﹔孔子的“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思想﹔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政治哲學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人生哲理﹔庄子關於人怎樣才能達到“與人和”“與天和”的論述等,雖然其中有時代和歷史的局限,但是上述思想理論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史寫下了不朽篇章,成為中華民族在生衍發展過程中的共同價值觀。這些也影響了人類文明。

中華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們從中國歷史上可以看到,不論是哪一個朝代,如果否定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將會有怎樣的歷史命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以皇權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在文化上統一文字,推行規范化的秦篆(小篆),這些為建立多民族統一國家作出了貢獻。但是秦國一直堅持“嚴刑峻法”,漠視西周的禮樂文明和“民本思想”,實行“焚書坑儒”的虐政。廣大農民的勞役地租十分苛重。農民不堪重負,遂揭竿而起,推翻了秦朝統治,秦朝隻存在了十幾年。可見,歷史是無情的,誰拋棄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誰就會受到歷史的懲罰。

相關閱讀:


陳來:弘揚中華文化 傳承中華美德

沈壯海: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賈文華: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 文化力建構必不可少

扈海鸝:文化自覺與核心價值觀建設

侯萬鋒: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必須做好“七個堅持”

下一頁
(責編:姜萍萍、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