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學者論壇

張豈之:深刻認識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

2014年05月16日07: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以漢族為主體的文化共同體形成

漢並天下后,經過幾十年的多次戰爭,地方分裂勢力基本肅清,而楚文化、秦文化、齊魯文化等大體上完成了匯合的歷史過程。漢武帝劉徹詢問大臣:應當採取怎樣的文化國策?大儒董仲舒三次向漢武帝上書,建議重用儒生、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國家的主流文化。漢武帝接受了這個建議,開創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文化的大局面。漢武帝在位54年,當時的中國以文明和富強的政治實體而聞名於世。

儒學重視文化的傳承創新,這體現在孔子對“五經”(即《詩》《書》《易》《禮》《春秋》)的整理上,並以此教育學生,使文化得以傳承。后來,因時勢需要,經書從“五經”“七經”再到“九經”,宋代成為“十三經”。經書的增加反映了社會的需要。而儒家經書裡講的道理,其影響遍及全社會:歷代的官方經籍、啟蒙讀本、民間鄉約村規、家學家規家教無一不和儒學相關,這些都產生了深遠的思想文化影響。

東漢時期以儒學為主流,但對非儒學的文化典籍並不用強力加以排斥,甚至對儒學有一些批評的著作,如王充的《論衡》,其中有“問孔”“刺孟”篇章,仍然可以流傳。東漢初,外域文化的佛教傳入,國家並未取締,歷經幾百年,佛教與中土文化融合、會通,產生了不同於印度的中國化佛教。而儒學由於吸取了佛學的某些文化因子,發展為宋明理學(儒學的深化發展)。

這樣,從漢代以后,中國歷史上就逐步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文化共同體。之所以說是以漢族為主體的文化共同體,是因為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漢族和少數民族都為祖國疆土的開發、建設,為中華文化傳承、發展作出了貢獻。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會通,構建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家園,其中積澱著民族的智慧、民族的價值尺度、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獨特性。

我們的共識

今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同志說:“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他還說:“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自信。”這些論斷深刻闡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系,值得我們深思。

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學界已有多年研究討論。我以為可以這樣歸納:天人和諧、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強不息、誠實守信、厚德載物、以民為本、仁者愛人、尊師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異、天下大同。

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共同體是歷史上文化共同體的進一步提升和發展,其中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二者密切結合。我們還要借鑒人類的優秀文化,經過消化吸收,使其轉化為我們文化中的某些因素。這些有機地統一,就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作者為著名思想史家、西北大學原校長)

《 人民日報 》( 2014年05月16日 07 版)

上一頁
(責編:姜萍萍、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