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任仲平:標注現代化的新高度

—— 論准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

任仲平

2014年04月14日08: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標注現代化的新高度—— 論准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

  (五)准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必須認識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兩者相輔相成,單靠哪一個治理國家都不行。

  一方面,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作用的。從本質上說,現代化的進程也是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進程。制度是決定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的關鍵性因素,隻有不斷推進制度的變革,推進治理體系的完善,才能打破舊的社會局面,給社會生活以新方向,給現代化進程以新突破。

  另一方面,沒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難以發揮作用。不是國家治理體系越完善,國家治理能力自然而然就越強。綜觀世界,各國各有其治理體系,而治理能力卻有或大或小的差距,甚至同一個國家在同一種治理體系下不同歷史時期的治理能力也有很大差距。有嚴密的制度,還要有嚴格的執行﹔有嚴肅的紀律,還要有嚴格的遵守﹔有嚴謹的設計,還要有嚴格的落實。不能落細、落小、落實,制度隻會束之高閣、形同虛設,其作用終將蕩然無存。

  與治理現代化的要求比,我們的治理體系建設離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標准還存在較大差距,一些制度遠未成熟和定型。而在提高治理能力方面,我們的制度執行力、治理能力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充分發揮、黨和國家事業順利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下更大的力氣。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盡快把各級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工作本領都提高起來,我們才能補齊治理短板,讓國家治理體系更加有效運轉。

  (六)准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必須弄清楚堅持制度自信與全面深化改革是國家現代化的根本命題,兩者相互激蕩,構成了實現總目標的方向和方式。

  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要往什麼方向走?這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回答好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兩句話組成的有機整體,“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后一句,規定了具體方式。對總目標的理解,不能顧此失彼、斷章取義,兩句話都講,才是完整的、全面的。

  毋庸諱言,中國是在落后的境遇中走上現代化道路的。這樣一種追趕者的身份,尤其容易讓人低估蘊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的優勢、韌性、活力和潛能,認為制度現代化,就是向歐美發達國家的制度模式看齊。

  然而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民族、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正因為沒有拄著別人的拐棍,堅持獨立自主選擇自己的道路,我們才能始終站穩腳跟,走出了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成功發展道路,形成了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成功制度體系,我們倡導的政治價值觀念、社會發展模式、對外政策理念贏得越來越多的理解支持。不管怎麼改、改什麼,都不能改變走這條道路的方向,我們應該有這樣的制度自信。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是成功的制度體系,為什麼還要改革?

  縱觀人類歷史,制度的演進和形成從來都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英國從1640年發生資產階級革命到1688年“光榮革命”形成君主立憲制,用了幾十年時間﹔美國從1775年開始獨立戰爭到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新體制的穩定用了將近90年時間﹔法國從1789年資產階級革命到1870年第二帝國消亡、第三共和國成立,用了80多年﹔日本也是從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才形成了現在的體制。

  社會主義這一全新社會的治理,更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過程,需要用一代又一代人的奮斗來完善。相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要求,相比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相比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還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我們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好﹔我們說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與制度自信之間的辯証關系。沒有堅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同樣,離開不斷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徹底、不可能久遠。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