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張豈之:人文“春草”綠芳洲

2014年04月10日08:3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張豈之:人文“春草”綠芳洲

  5、傾情:對中華文化“像石匠和拓荒人的樂此不疲”

  “我從事史學研究,就像石匠和拓荒人的樂此不疲。”這是恩師侯外廬的話語,張豈之常借用,因為道盡了心中感受。學道、守道、弘道,他陶醉於自己的“孔顏樂處”。吸引他的,是中華傳統文化常品常新、永不消弭的思想魅力。

  在他看來,中國古代哲學具有豐富的辯証思維和人生價值觀,是一份極其寶貴的藝術財富,“它所包含的客觀真理及其普遍性,並不因為歷史流逝而失去光輝”。

  他夢想著,讓更多人親近祖國優秀傳統文化、領略思想智慧雋永之美。為此,他甘願花大量時間編寫普及性讀物,寫一些學者“瞧不上眼”的“小書”。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西方思潮沖擊,一股質疑甚至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浪潮泛起。張豈之心急如焚。他精心組織編寫了一本圖文並茂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其后記裡,張豈之坦露心跡:“我們是教育工作者,不會下海弄潮,也不會見異思遷,隻能堅守自己的崗位,在冷清的生活中努力為國家為民族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

  張豈之至今記得書出版時的喜悅,“我從出版社取書出來,就像從醫院抱著自己的孩子回家一樣。”

  他的心血換來熱切回應。此書數年間印刷十余次,還出了英文版。此后,《中國歷史十五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理念讀本》……一本本“小書”在他手中誕生。

  今天,年過耄耋的他對中華文化的愛絲毫不減,反而鼓呼更勤。

  他為中華傳統文化概括出12個核心理念:天人和諧,道法自然,居安思危,以民為本,仁者愛人,自強不息,和而不同,日新月異,誠實守信,厚德載物,尊師重道,天下大同。每一個,都包含著對治現代病症的真理因子,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和根本。

  他把中華人文精神歸納為6點:文明之初的創造精神、窮本探原的辯証精神、天人關系的探索精神、人格養成的道德精神、博採眾家之長的文化會通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精神。每一點,都濃縮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智慧源流,在今天仍影響深遠。

  “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他深以為然。他堅信,我們擁有的是生命力旺盛的“活歷史”,隻要從多角度去研究它,就能夠從中找到智慧。

  他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相比起自然生命,他更在乎學術生命的活力。隻有在自己熱愛的工作裡,他才能感到“生命所賜予的不是負荷,而是一種隻有‘人’才有的精神的昂揚”。

  他望向窗外,一片春光。很快,又會是一個芳草葳蕤的季節。(記者 王斯敏)

  人物名片

  張豈之,思想史家、教育家。長期從事中國思想史、哲學史等研究,現任西北大學名譽校長、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西北大學和清華大學教授。擔任馬工程《史學概論》教材編寫課題組及教育部馬工程《中國思想史》教材編寫課題組首席專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