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趙謙: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國際經驗與政策扶持

趙 謙

2014年02月18日13:14   來源:黑龍江日報

原標題: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國際經驗與政策扶持

四、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扶持政策

我國農業正處於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世界農業強國在農業產業化、市場化政策和機制等方面有其獨到之處,借鑒世界農業強國的經驗,結合我國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實踐,以黑龍江省為例,提出五條扶持政策建議。

1.堅持走品牌富農之路。農業品牌化是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標志,推進農業品牌化有利於促進農業生產標准化、經營產業化、產品市場化和服務社會化,加快農業增長方式由數量型、粗放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提升黑龍江省農業現代化水平,應塑造黑龍江省獨特的有機、綠色農業品牌形象,以有機、綠色農業為主導,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黑龍江省農業的核心競爭力。應大力實施有機、綠色農業品牌戰略,扶持和培育優質有機、綠色農產品,通過制訂和完善質量認証標准和產品評價標准,進一步培育、整合品牌,創評出一批品質好、規模大、效益高的有機、綠色農產品名牌,努力把北大荒、完達山、飛鶴、寒地黑土、中糧美裕、九三、搖籃、龍丹等綠色、有機食品品牌叫響全國,推向世界。應著力擴大有機、綠色農業品牌影響力,從全國、全球層面看待黑龍江省農產品加工的原料資源和市場資源,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建設境內產品出口基地和境外農產品開發基地,加強對俄、對韓農業合作戰略升級,進一步提升黑龍江省農業融入大市場、大流通的開放度和競爭力。應嚴格保証黑龍江省有機、綠色農產品品牌的品質,根據產業比較優勢理論,引導優勢農產品、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突出抓好農產品產出能力建設,實現品質優良化、產量規模化、產地集約化。同時,完善農業標准體系、農業監測體系和農產品質量評價體系,構建農業生產資料、農副產品和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把農產品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納入標准化管理軌道,逐步形成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化農業標准化體系。

2.堅持走科技強農之路。農業是利用光熱水氣土等自然資源從事有生命物質生產的一種產業,因而具有分散性、區域性、時變性、經驗性,以及穩定程度和可控程度低的行業弱勢。克服農業行業弱勢根本出路在於技術進步與創新,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歸根結底要有現代農業科技來支撐。黑龍江省應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確立適合的技術進步路線,為現代農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一是抓“源頭”,著力提高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能力和引進、吸收再創新能力,建設完善國家級粳稻、大豆、玉米、馬鈴薯等國家級創新中心和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場﹔進一步創新農業育種技術,重點培育具有黑龍江省優勢的原創性品種,培育推廣一批高產、優質、抗逆、適應機械化生產的突破性品種,建立“育繁推一體化機制”,構筑黑龍江省種源高地﹔研究借鑒國外成熟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遙感技術、控制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經營,全面提升農業基礎技術、農業應用技術和農業高新技術創新水平。二是抓“渠道”,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服務推廣體系建設,培育農村科技服務、咨詢、轉讓等中介機構,支持農技人員通過技術入股、技術承包、開展統一服務等方式推廣技術,鼓勵引導企業、社會和農民積極投資於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事業,為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創造條件。三是抓“終端”,著力提升農民素質,加強對農民以農業科普為主的繼續教育,廣泛運用互聯網等現代媒體和遠程教育手段,擴大農民科技培訓的覆蓋面,提升農民應用科技成果能力和種養技術水平。

3.堅持走產業興農之路。農業作為產業必須按照產業的特性來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優勢為基礎,這是各國農業現代化最基本的經驗之一,也是黑龍江省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黑龍江省要解決農業“種強銷弱、量大鏈短”的問題,應以農產品供應鏈的理念和模式來構建新型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在時間上重新規劃農產品和相關企業的供應流程,在空間上重新規劃農產品生產、加工和營銷的分布,在經營上將技術、服務、生產、加工、銷售等資源統一集成為一個整體,形成比較完整的農產品產業鏈條,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產業一體化經營格局,將產業鏈條進一步拉長、經營空間進一步擴大、利潤增長點進一步多元、經營風險進一步縮小,充分利用經濟乘數效應,在多層次、大范圍上實現農業經營效益提高。一是創新產業化經營機制,做強、做大龍頭企業,進一步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組織模式,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廣泛吸收農民以資金、土地、勞動力等形式入股,與農戶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機制,逐步由契約、服務聯結為主向資產、資本聯結為主方向發展,形成更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著力整合同業農業企業,通過聯合、兼並、收購等方式,組建資產結構多元化的農業企業集團。二是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引導農戶組建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建立農業法人制度,鼓勵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專業經濟組織發展,實行土地、資金、技術、勞動的聯合。三是推進農業行業協會建設,依托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品組建跨地區的農產品行業協會,發揮營銷、信息、技術服務等功能,構建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和信息傳播渠道,及時傳播農業先進技術和經驗、農產品流通消費信息,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機對接。

4.堅持走生態護農之路。傳統觀點普遍認為現代農業就是實現農業的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水利化,其實質就是發展現代“工業化農業”,但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飽受質疑。黑龍江省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應在實現高產量、高生產率、高經濟效益的基礎上,追求合理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與提高生態環境效益的和諧統一。一是大力保護黑龍江省得天獨厚的黑土資源,以有機培肥為基礎,定向培育退化黑土和薄層黑土。加大耕地、水、野生動植物等資源保護力度,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建立外來生物風險評估和監測預警體系。二是大力發展循環農業,促進農業農村節能減排,嚴控和防治化肥、農藥、農膜、廢水等點源、面源污染,推進農林廢棄物循環利用。三是筑牢農業生態屏障,加快農田防護林和平原綠化工程建設,加強黑龍江、鬆花江、烏蘇裡江水源和扎龍等重要濕地保護,大力發展集休閑、娛樂、觀光於一體的生態友好型農業,維護生態平衡,保証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5.堅持走機制扶農之路。改革不適應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管理制度,進一步創新理順現代農業管理、土地使用、投融資、城鄉發展一體化等體制機制,著力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建立良好的農業財富積累和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鼓勵實行土地、資本、技術、勞動聯合,建立新型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運行機制,明確參與現代化農業產業各利益主體的法律地位和財產權利,加快形成市場帶動型、加工推動型以及服務引導型等多種形式的農產品產銷新體系。積極探索市場化、多元化投資方式,通過引進工商企業、外資參與農業建設,走現代化的大農場、大企業經營模式。逐步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形成社會化服務體系與農產品市場體系,努力為農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化的生產經營服務。大力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深度與廣度,完善農產品市場供求和價格預警等機制,更大程度、更大范圍地發揮市場對各類資源的配置作用。大力支持精准扶貧,強化財政支農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財政收入增長與增加“三農”投入銜接機制。

(作者系黑龍江省財政廳辦公室主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