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趙謙: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國際經驗與政策扶持

趙 謙

2014年02月18日13:14   來源:黑龍江日報

原標題: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國際經驗與政策扶持

三、世界農業強國的經驗

世界各農業強國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其主要經驗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1.將農業作為戰略產業。各農業強國將農業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將農業視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支柱,將農村視作農業產業園區,將農民視作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企業家。政府制定相應法律與制度,創造各種條件,解決好“三農”問題。一是以政策支持提高農業生產率。歐盟實施共同農業和農村發展政策,對農民購買生產資料、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等給予補貼,形成了以價格和直接補貼為主的惠農機制。長期以來,日本、荷蘭以及以色列等國政府通過稅收、補貼、信貸等財稅政策,鼓勵將有限的土地資源發展畜牧、園藝等特色農業。日本的農業支出佔日本政府一般財政預算的10%。美國2003年通過了《新農業法》,明確了農業補貼的范圍和手段,政府對農業的補貼比原法案增加近80%。在政府政策支持下,美國農業生產從土地密集型轉型為技術密集型,大幅提高了農業生產率,目前,美國農業生產率是我國的100倍以上。二是以政府引導確保農民收入穩定。以色列實行訂單農業。為減少農民生產經營的風險,農民購買農業保險,政府承擔50%的風險。以奶牛飼養為例,以色列奶農要服從生產配額,生產配額由以色列奶牛協會制定,而產品價格則由政府部門控制。根據以色列法律,奶牛場不允許生產和銷售未經加工的牛奶,這種做法有助於在保持供應與需求平衡的同時,使本行業得以持續發展並獲得合理的經濟效益。荷蘭農業企業可向政府遞交貿易報告,農業部在40多個國家設立情報站,政府視情況就荷蘭農產品出口遇到的問題向有關國家和組織遞交議案或提起申訴。三是以現代農業理念帶動農業發展。澳大利亞政府革新傳統的農業生產觀念,通過平衡林業、畜牧業和農耕用地之間的比例,使有利於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農業活動比重適當擴大﹔農業主管部門積極拓展農業功能,挖掘文化元素,形成集休閑、娛樂、觀光於一體的生態農業,不僅提升了農業附加值、增加了就業崗位,還大幅度提高了農民收入。

2.重視產業鏈整合。產業鏈的形成是由社會分工引起的,交易機制的作用不斷引起產業鏈組成的深化。各農業強國高度重視農業產業鏈的整合與分工協作,研發、生產、收購、加工、儲運和銷售等環節環環相扣,產業鏈的經營幾乎囊括了所有大宗農產品。一是銜接緊密的產業鏈條。美國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倉儲、營銷各環節緊密相連,產業化水平很高,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的產加銷一體化。一方面,超市、連鎖店等大型企業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供貨機構,直接到產地組織採購、加工。另一方面,農產品加工企業發達,規模大,加工水平高,成為家庭農場與市場銷售的中間力量。為了提高農業的效益,美國基本上不直接銷售初級產品,經過對農產品精選、加工、包裝后銷售,價值都提高1倍至10倍。二是實力雄厚的研發平台。在高度發達的科研體系支持下,以色列的農作物新品種的培育和生產十分活躍。一般說來,一個新品種的生命周期為三至四年,之后,它將被另一新上市的產品所取代。而一個新品種從開發到實現商品化平均要花費五年。所以,在一種產品上市之前,另一個更新的產品的研究開發工作就已經開始了。循序漸進,推陳出新,使以色列的農業育種技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荷蘭農業基礎及應用研究機構專業齊全、布局合理,政府對農業科研給予充足的財政支持,每年僅撥給溫室產業的科研經費就達180億歐元,新技術、新工藝層出不窮,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80%。三是遍布全國的營銷網絡。日本有全國統一、遍布鄉村的龐大農協組織體系。農協具有強大的社會化服務功能,集農業、農村、農民三類組織為一體,對會員的生產經營和產品銷售等服務幾乎無所不包。在分散的農戶與大市場之間架起了橋梁,克服了家庭小規模經營的局限性,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的運營效率。荷蘭全國2000多家各類農業合作社根據市場行情為農民提供生產、加工、銷售、保險、金融等一條龍服務,創造了全國60%的農業收入。

3.注重跨行業統籌。農業與其它行業間實現了良性互動,促進了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一是強大的農產品物流設施。美國擁有一個龐大、通暢、高效的農產品物流體系,交通運輸設施十分完備,公路、鐵路、水運四通八達,高速公路遍布城鄉,公路能夠直接通往鄉村的每家每戶﹔美國還擁有發達的農業信息網絡,美國有85%的農民上網,農業電子商務佔總電子商務的比率,在各行業中列第5位。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是農產品各市場主體了解國際農產品市場行情、獲取價格變化信息的直接窗口。二是發達的農業教育體系。荷蘭農業教育體系發達,農業部對科學知識傳播的投入佔其全部預算的40%。日本非常注重農業專門人才的培養,一方面高薪聘用具有研發能力的高級人才開展農業科技研究,另一方面採取少收費或不收費的辦法鼓勵高中畢業生報考農業大學,確保農業經濟發展所需的合格人才。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日本就確保40%以上的農村適齡青年進入大學。在農村,對農民進行的職業技能培訓、科普教育培訓等,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制度。三是完備的農業金融體系。從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澳大利亞各個州相繼建立了專門的農業金融機構。農業金融機構為本地區的農業發展輸送了大量資金, 不僅為農業領域提供了貸款,而且還開發了詳細的專門針對農業發展的企業金融業務。同時,在代表勞工利益的工黨(Labor Party)和代表農場主利益的國家黨(National Party)的積極推動下,聯邦政府也先后設立了三個專門農業金融機構,以滿足農業生產對金融服務的需求。

4.樹立國際化經營理念。樹立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謀發展的外向型戰略,拓展農業產業發展的空間。荷蘭實施“大進大出”的外向型農業政策,通過大量進口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后再對外出口,大幅度提高產品附加值。例如,荷蘭大量進口飼料,出口畜牧產品,農業附加值的50%來自畜牧業﹔國內不產大豆,但豆油和豆餅均有淨出口﹔“喜力”(Heineken)啤酒響譽全球,生產原料卻依靠進口。荷蘭憑借自身優勢打開國際市場的同時,進而利用國際市場反向帶動優勢產業發展。近年來,荷蘭在園藝等優勢領域積極與非洲、亞洲等自然條件好、人工成本低的國家或地區合作開展種植外包,同時對外來品種進行研發改造,引進了大量的花卉優良花種,並提前儲備了近千種新品種。荷蘭的花卉插條和種苗已遍及世界所有花卉生產國家,本土則成為世界花卉分撥中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