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圖書連載

第五章 2、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2014年02月17日15:3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深刻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方向,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這一劃時代的偉大事件,是中華民族100多年來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繼、艱苦奮斗取得的偉大成果,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紀元。

國民黨留給共產黨的是一個一窮二白、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工業整體處於手工業狀況,產品少得可憐﹔農業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為主,耕作水平低、基本靠天吃飯﹔民生則是物價暴漲、商品匱乏、飢饉遍地。國民黨政府崩潰前濫發金圓券,大肆搜刮民財,導致金融崩潰,整個國民經濟處於癱瘓狀態。新中國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艱難起步的。中國人民沒有被困難所嚇倒,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前所未有的創造熱情和主人翁姿態,積極投入新中國的建設中,通過艱苦卓絕的經濟恢復工作,通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運動,迅速醫治了戰爭創傷,穩定了政權,奠定了新中國發展的初步基礎。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克服了重重困難,不僅迅速站穩了腳跟,而且充滿朝氣蓬勃的氣象。

人民政權建立和鞏固以后,中國進一步發展向何處去的問題,鮮明地擺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面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確定的最低綱領是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最高綱領是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這就決定了我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后,不可能停留在新民主主義這一過渡性階段,必須進一步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1949年9月人民政協第一次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規定了新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和政策,為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做了重要准備。從當時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來看,推翻“三座大山”、完成土地改革以后,中國社會存在著三股基本的社會力量,即資產階級、農民及其他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社會矛盾由各個階級之間產生,但主要矛盾集中地表現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正是這一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之后,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斗爭,擺在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面前,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理所當然必須不失時機地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隻有社會主義革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而這一矛盾的解決,必然會使中國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

我們黨原來設想,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后,用10—15年的時間來完成。但由於形勢的發展,新的因素的積累,以及對社會主義改造步驟有了新的認識,原來的那種設想發生了一些變化。之所以發生這種變化,主要因為:

第一,經過新中國成立后頭三年的恢復和建設,我國社會經濟結構中公私經濟比重已發生轉折性變化,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到1952年,國營工業產值在全國現代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增加到56%,國營批發商業的營業額佔全國批發商業營業總額的60%。從1953年1月開始執行的“一五”計劃,使我國經濟中的社會主義成分進一步發展壯大,社會主義經濟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中主導性的強大因素。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