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新中國成立后,在穩定市場、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的過程中,我們黨積累了許多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有利於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引導到社會主義道路上來。這一時期,在同資本主義經濟反抗國家限制的不法行為和消極作用做斗爭的過程中,在合理調整工商業(主要是合理分配原料和市場,在保証國營經濟發展的同時繼續發揮私營工商業的積極作用)的過程中,國家創造了加工訂貨、經銷代銷、統購包銷、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這些本來是為了幫助私營工商業克服生產困難而採取的措施,結果加深了它們同社會主義國營工商業的聯系,引起它們在生產關系上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從而也就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三,為了適應鞏固政權、改善人民生活特別是進行國家建設對糧食等農作物迅速增長的需要,避免土改完成后農村出現新的兩極分化,我們黨推動開展農業互助合作並已經積累了許多經驗。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簡單協作的互助組已經普遍建立起來,土地入股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也開始發展,基本生產資料集體所有的高級合作社也有了若干典型經驗。隨著“一五”計劃實施和國家工業化高潮的到來,更加需要一個鞏固的農業基礎和農產品保障。黨認為完成上述任務,僅靠個體農業經濟是不可能的,隻有組織起來,互助合作,才能發展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加強農業保障作用,實現農民共同富裕。
第四,從國際環境看,當時資本主義國家很不景氣,社會主義國家充滿向上發展的活力,顯示出對於資本主義的優越性。當時帝國主義對我國軍事上侵略威脅,經濟上嚴密封鎖,隻有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援助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的轉變有利於加強與各社會主義國家的互助合作,也有利於新中國的鞏固和發展。這也是促使我們黨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一個重要因素。
1953年6月15日,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對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作了明確闡述。1954年2月,中共七屆四中全會正式批准中央政治局確認的這條總路線,即: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就是著名的“一化三改”、“一體兩翼”的總路線,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並舉的總路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以后,得到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一致擁護,成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的奮斗綱領。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主體。社會主義是建立在現代化大生產基礎之上的,看中國是不是具有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條件,首先取決於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否取得重大進展,是否在國民經濟中處於優勢地位。我們黨提出,從1953年起開始執行的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要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為國家的工業化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黨的決策得到全國人民的熱烈響應,工人開展了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大力進行以改進技術和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中心的全國技術革新運動,涌現了孟泰、王崇倫等一大批勞動英雄。農民用努力增加生產,積極交售糧棉的實際行動支援工業建設。大批高校畢業生服從國家分配,不懼艱苦,奔赴祖國各地工業建設最前線。經過全國人民苦干實干,一大批舊中國沒有的現代工業骨干企業建立起來,一大批能源基地和工業原料基地建立起來,一大批工礦企業在沒有工業基礎的內地興建起來,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國工業生產能力,使舊中國不合理的工業布局初步得到改善。“一五”期間工業建設和生產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的100年的發展積累。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步伐在扎扎實實地向前邁進。
相關專題 |
· 理論書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