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二章 法國大革命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

季明

2014年02月13日11:22   

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被認為是歐洲資產階級激進革命的典范。在人們的心目中,它是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諸多思想家們所開啟的法國啟蒙運動的一個必然結果。他們打出爭取人權、追求自由、弘揚理性和發展科學的旗號,由思想啟蒙開始到民眾的普遍覺醒並訴諸行動,終於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偉大革命。它推翻了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共和國,是歐洲資產階級暴力革命的顯著標志。

一、思想啟蒙與民眾覺醒

據法國史記載,法國大革命是一場以1789年在法國巴黎爆發的一場大規模騷亂為起點、以攻陷巴士底監獄為象征的社會暴力革命運動。它持續到1799年的霧月政變,拿破侖執政則是它的終點。

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最直接的原因是由民生問題而引發的。1789年,由於支持美國的獨立戰爭,法國政府負債累累,陷入破產的邊緣,政府被迫以向銀行舉債、增加稅收、出售官職、出賣國有土地等方法維持。立法權越來越多地落入議會的手中,貴族和資產者把持的議會頒布了更加自由的貿易法律,以方便他們囤積物資,哄抬物價,從中漁利。不少人成了暴發戶,過上了貴族生活。巴爾扎克筆下的高老頭和葛朗台先生就是其中的典型。而自由貿易的結果是全國的物價不斷上漲,最后糧食價格超過了巴黎人的承受水平。為了解決財政危機,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被迫召開已經中斷了175年的三級會議,但是,三個等級代表的願望都落空了。憤怒的代表們組建了國民議會,提出制定憲法的要求。路易十六卻強令解散國民議會,同時調動大批軍隊開赴巴黎。國王與民眾之間最后一次協商的機會喪失了。飢寒交迫的人群忍無可忍,爆發大規模騷亂,前去鎮壓的士兵由於也飢腸轆轆,轉而幫助了他們。群眾暴亂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要求得到足夠的食物,“面包、面包!”常成為他們的口號。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進攻巴士底監獄。監獄裡當時隻關押著7個人,但是市民們卻為此激戰了一天,犧牲了98個人。由於巴士底監獄被認為是專制王權的標志,摧毀它就具有了推翻專制統治的象征性意味。因而攻佔巴士底監獄極大地鼓舞了廣大法國人民,革命風暴從此席卷了整個法蘭西。需要注意的是,1789年的幾乎每次暴動,都有婦女們走在最前面。

法國大革命的爆發,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廣大市民階層的形成和覺醒。啟蒙思想家在革命爆發前所做的思想啟蒙工作,起到了革命動員的作用。廣大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在革命過程中形成了同盟軍,目標指向了封建貴族統治及其不合理的專制制度。盡管后來的新制度建立經歷了曲折嘗試甚至反復,但法國大革命畢竟開啟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它之所以是一場“大革命”,正如科恩在其《科學中的革命》一書中所說,是因為“法國式的君主專制制度一去不復返了”,“專制政府的工具,星法院和高等宗教事物委員會,被永遠地廢除了”。列寧在談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時曾說過:“整個19世紀,即給予全人類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紀,都是在法國革命的標志下度過的,19世紀在世界各個角落只是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實行了、分別地實現、做到了偉大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家們所創始的事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