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明
四、“自由、平等、博愛”
不管如何評價,我們有一點是需要承認的,那就是法國大革命的一個最直接的成果,就是確立了法國人的基本政治制度走向和核心價值觀念。它集中體現在其國旗——三色旗中,三色旗分別代表著自由、平等、博愛,體現了法國大革命的精神和價值追求。如今,三色旗中間加上瑪利亞娜的頭像,便構成了法國最直觀的識別國家公共職能的標記。從1999年起,隻要是省、部級或使館發出的帶台頭信件、小冊子、表格、廣告和信息載體,都必須具備此標記。圖標右邊上行寫有一行小字:自由﹔平等﹔博愛。下行寫有一排大寫字:法蘭西共和國。國旗是國家的象征和標志。關於國旗說的來歷有多種,其中之一較為普遍:當時參與革命的巴黎市民帽子上戴有一枚紅藍雙色的帽徽,紅、藍二色代表巴黎市民。貴族出身的拉法耶特在紅、藍雙色之間插入代表法國王室的白色,制成三色旗,期望人民與王室攜手合作,建立一個自由平等的新國家。1946年法國憲法確認藍、白、紅豎條三色旗為國旗,並解釋其中含有獨立、自由、平等、博愛的寓意。
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綱領《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正式通過。宣言共17條,它庄嚴宣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且始終如此﹔財產權神聖不可侵犯。《人權宣言》從根本上否定了舊時代的王權、皇權和特權,並確立以人權和法制作為新的社會秩序的奠基石。1789年8月,從巴黎傳出的自由、平等、博愛的聲音響徹整個歐洲。《人權宣言》在法蘭西民族的全部文化遺產中佔有重要地位,其基本思想也載入了聯合國的憲章和世界文化遺產。
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社會在歐洲佔據一定優勢,法國為歐洲各種事業在思想上發揮了榜樣的作用。當時的專制政體和文化藝術發展之間相對還是比較協調的。路易十四親自創辦了法蘭西舞蹈學院、音樂學院、喜劇院、建筑學院和科學院。他本人從七歲開始就每天堅持芭蕾訓練,並親自扮演太陽神阿波羅,由此還獲得了“太陽王”的美名。這一時期的法國在建筑、繪畫、戲劇、舞蹈等方面將古典主義藝術發展到了高峰,顯示出極大的文化影響力。整個歐洲的宮廷和貴族都以會說法語為榮,所有的外交條約都用法文來撰寫。從路易十四時代開始,法國的沙龍文化之風日漸興盛。貴婦人家中寬敞、雅致的客廳,給藝術家和思想家們提供了講壇和聽眾,刺激著他們的靈感和激情。與此同時,剛剛在巴黎出現不久的咖啡館則為市民們提供了各抒己見的場所。
啟蒙思想就這樣在沙龍和咖啡館裡被不斷地宣講、辯論和傳播著。這些咖啡館是大革命時期人們的活動場所。當時人們的思想十分活躍,大家都希望改變那個舊世界。伏爾泰被公認為啟蒙運動的領袖和導師,啟蒙思想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國際性的發展過程,18世紀末在歐洲產生了廣泛影響,促使人們以新的觀念看待自己、社會、國家乃至宗教的本質。伏爾泰和其他所有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如同沖破重重黑暗的亮光,打破了歐洲中世紀的神學枷鎖,開啟了科學和理性之門。可以說,是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提供了思想輿論准備和內驅力。
另一位思想家盧梭,則描繪了想象中的新制度。盧梭思想的核心內容是社會契約的思想,他認為人民大眾有革命的權利,有義務去創造一個新的社會契約,這種社會契約不取決於財富,不取決於國王的意願,而取決於廣大人民的共同意願。以盧梭為代表的一批激進民主派的革命主張,為法國這場曠日持久的暴力革命的爆發起到了理論先導作用。在啟蒙運動聲勢最盛的這個國度,思想最終演變成行動。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在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的革命、恐怖和動蕩之后,人們開始強烈地渴望社會的安定,期盼著強有力的人物出現,結束國家的混亂和危機。在戰場上節節勝利的拿破侖,讓法國人看到了恢復秩序和權威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拿破侖頒布《民法典》,宣誓效忠於1789年的革命原則,也就是說尊重人權、自由、平等的行動,讓已經飽受啟蒙思想熏陶的法國人看到了延續理想的希望。這部1804年正式實施的《法國民法典》,是由拿破侖下令起草的。在圍繞法典草案召開的102次討論會中,正在領導戰爭的拿破侖親自參加了97次。后人把這部沉澱了啟蒙思想和大革命精神的民法典稱為《拿破侖法典》。在兩個多世紀后的今天,法國的現行法律仍基本遵循《拿破侖法典》。《法典》對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因為,拿破侖將它帶到了自己征服的每一片國土上。
在拿破侖時代,伴隨帝國的擴張,法國大革命精神也在全歐洲得到了傳播。這些國家被拿破侖征服以后,新的原則即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也直接或間接地在這些國家得到了確立,並成為摧毀封建制度和反抗侵略者的有力思想武器。因此,拿破侖以軍事力量和民族壓迫來傳播自己的價值觀念,讓法國從稱霸歐洲的頂峰,重重地跌落下來。后來的一位法國政要從拿破侖身上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這位偉大人物的一生,對於軍人、統治者和政治活動家都是極有教益的,也包含著對於公民們的教訓。它教導他們:決不應該讓他們的國家聽任一個人的權力去擺布。”
1789年之后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法國經歷了四次大規模的革命,兩個帝國,兩個王朝,還有兩個共和國。動蕩之中,大革命的思想原則在曲折中慢慢地才得到鞏固和確立。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誕生了。此時的法國也剛剛完成了國家的工業化。1870年到1913年這40多年時間,法國的工業生產幾乎翻了一番。但隨后的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再次影響了它的發展。作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總統,戴高樂決心恢復法蘭西應有的光榮。正是在戴高樂時代,法國的經濟全面復蘇。除了經濟發展,更為世人所稱道的是戴高樂帶領戰后法國走出的一條獨特的大國之路。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向世界發出了不可忽視的聲音。國家獨立自主的發展,倡導國與國之間的互相尊重、和平共處,使自由和平等的原則在國際事務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實踐。正是在這樣的思想主導下,戴高樂實現了他心目中的偉大和光榮。也正是到了這樣的一個發展時期的法國,才可以說法國大革命的精神結出了其所理想的果實。即經過長達兩個多世紀的努力,它才逐漸找到了一條通過踐行啟蒙思想的原則而成就大國地位的發展道路。
自由、平等、博愛,是法國人的價值追求,也是人類社會的美好理想。但要真正地在全球范圍內實現這一理想,人們必須首先小心地剝離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對“自由、平等、博愛”所作的精致化綁架,讓更多的人在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及其意識形態的批判和反思中,認識到其根本弊端,把握真正意義上的人民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本質要求。
相關專題 |
· 理論書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