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明
由以上簡要介紹和分析可以看出,以古希臘哲學為代表的古代歐洲哲學所包含的核心價值可以概括為:
一、高揚理性
古代歐洲哲學高揚理性的價值訴求奠定了西方文化的理性主義傳統。古希臘哲學的理性主義精神實質上就是指科學精神,有學者又把它叫作邏各斯主義精神或阿波羅精神,認為存在一個不變的世界秩序,強調通過人的理性來認識事物運動變化背后不變的本質和秩序的重要性。關於什麼是“理性”,其實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哲學問題。大致說來,可以從狹義、廣義兩個方面加以綜合理解:
首先,狹義的“理性”是相對於“感性”而言的。從認識論上來說,“理性”是指人關於概念(本質)的認識能力,而“感性”是關於表象(現象)的認識能力。“理性”重邏輯推理、重理論建構、重知識積累、重內省反思和懷疑,突出的是個體獨立精神和自我意識的地位,而“感性”重感覺知覺、重實際效用、重經驗積累、重外界意見,突出的是經驗的地位和對外部世界的關照與尊重。科學認識既離不開感性認識,更離不開理性認識,兩者缺一不可。但從認識論上來說,人的感性認識能力相對容易獲得,而理性認識能力往往需要通過不斷學習才能得到提高。古希臘哲學高揚理性的價值文化傳統,倡導一種超越人的感官欲望和利害關系,用理論來把握世界的生活方式,對理論的興趣和邏輯的尊重超出了對功利的追求甚至是對現象(眼見為實)的尊重。
其次,廣義的“理性”是相對於“非理性”而言的。在這裡,感性認識能力包括在“理性”這個大范疇之中,“理性”可以理解為人的認知能力的同義語。從價值學或生存論上來說,人僅有理性認知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從人學、文化學上來說,人也並非是一種純粹的理性動物。非理性是指理智之外的諸如欲望、情感、意志、毅力、信仰、直覺、潛意識等等人的各種氣質、品質和特質的總和。西方文化過於高揚理性的價值觀帶來了理性與情感、靈魂與肉體、自然與人為、功利與公平、個人與社會等二元價值悖論,形成了西方哲學形而上學的“二元對立”傳統。西方近代以來黑格爾、馬克思等人所倡導的辯証法哲學,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想解決這一價值矛盾問題。而由尼採、叔本華等諸多哲學家所掀起的現代西方非理性主義哲學文化思潮,同樣也是試圖為了給西方理性主義文化傳統把脈、糾偏。
二、關注心靈
古希臘哲學對身心問題的關注是其哲學的又一大特色。對靈魂不朽的信念以及思維特點的探究形成了古希臘人特有的對人的本質和價值問題的認識。古希臘人在思考和回答世界是什麼、為什麼會存在和變化的問題過程中,逐步確立了人的尺度這一新原則,這就是“奴斯”精神。“奴斯”一詞后來演變為英文的“心靈”,因此也可直接翻譯為心靈。作為一個哲學范疇,“奴斯”的含義是指內在的生存法則,是事物能動性的本原。在早期希臘哲學家解釋世界為什麼會是多種多樣、變化發展的原因時,更多採取的是一種機械論立場,即用外力相互作用來說明。但這種解釋說明不了生命運動現象。人的走動與汽車發動顯然不是一個原理,汽車發動離不開人的指令,而人的走動顯然是自主的。人們直到今天對靈魂、精神與肉體關系問題還是感到諸多困惑,許多未知之迷還有待解開。但古希臘哲學通過對心靈統攝地位的強調,確立了人的主體性價值地位和作用,高揚了人的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性,為文藝復興人文主義運動打下了思想文化基礎。這裡的“復興”和后來的所謂“啟蒙”,說白了就是要人們發揚古希臘人的哲學精神、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古希臘人對人的心靈問題的關注,注入的不是更多的規范倫理學的成分,而是思辨哲學的內容,他們對欲望、意志、勇敢、沖動等人的特質進行一種發生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指出了其存在的自然合理性和價值性,在此基礎之上他們才進行道德問題的思考,而不是一上來就給出道德肯定性或否定性評判。比如關於什麼是勇敢,蘇格拉底就曾指出如果缺乏理性指導的勇敢行為就有可能成為一種魯莽行為,同樣,偷盜、誠實等等都有一個辯証性的問題,不得已的善意的“欺騙”不代表是一種“惡”行,善並不等同於一種外在的各種簡單規范的總和,而是需要用心去思考並上升到理性的概念認識才能把握的。這種對個體思辨作用的強調,對心靈地位的尊重,對人的能動性的價值張揚,形成了個人主義的哲學文化傳統,隱含了對人的欲望的價值學分析和部分道德肯定,尤其是古希臘的原子論自然哲學和快樂主義倫理學為后來的文藝復興人文主義運動的興起、自然科學的復興和功利主義倫理學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影響作用。
相關專題 |
· 理論書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