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視察孔子研究院發表的重要講話,是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宣示,是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光輝的重要文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程中的重要事件。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賦予我們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過程中意義深遠。
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快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步伐,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組委會與本報於2014年1月16日在北京共同舉辦了“尼山論壇發起五周年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座談會”。大會由尼山論壇組委會主席許嘉璐先生主持。本報以綜述方式對座談內容予以報道,敬請關注。
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和精神追求
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需要從哲學和思想的高度來加以引領,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組委會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在對大會發言進行總結的基礎上詳細闡發了中華文化宇宙觀和人生觀的獨特魅力和普遍價值。
許嘉璐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體現了中央關於引領社會主義新文化發展的思想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清晰。概括起來說,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必須繼承、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優秀的傳統文化當中,當然儒釋道是主干,但在儒釋道三家中,儒家又是中堅力量。第二,一定要有創新性的發展,對傳統文化有揚有棄,創造中華新文化。第三,我們13億中國人都應成為展現、傳播中華文化魅力的主體。這三點都是有方向性的。第四,在中華傳統文化當中,重要的、核心的、急需的,與今后的社會發展、增強國力最密切相關的是道德。
中華民族的道德觀直接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和精神追求。這種追求是源於萬千年的生活、生產的經驗,在歷史長河中逐漸認識、發展、完善、總結出來的。談到價值,既有個人的價值,又有社會的價值。中華民族的社會價值就是穩定、和諧、生生不息、允執厥中,也就是中庸之道。個人的價值概括起來說就是仁義禮智,這就形成了我們的倫理觀。仁義禮智,其核心是仁,而義、禮、智、信、忠等等,都是仁在不同領域裡所體現的重新命名。仁的精神要求推己及人,再擴展到推人及物,這是非常博大的。如果論証起來,它的必要性就是非此不“和”,離開這條路走別的路一定是不能和諧的,因而就不能生生不息。世界幾個古代的大文明都中斷了,就是缺乏生生不息。隻有中華文明人種沒變、文化沒斷。這是世界的奇跡,必有其理。中國人認為人性善,歷代主流學者、民間觀念都對人性善堅信不疑,這就是我們深厚的歷史淵源,為我們傳統文化的倫理觀、價值觀提供了可能性。當然很多人認為,人性善也是一種假設,其實人生出來沒有善惡之分。但是我們這種假設和西方一神論的預設有根本不同,它是著眼於人的,是對人生的肯定、對人自身的贊賞,所以中華民族的價值觀、人生觀,是積極樂觀的,深沉入世的,是以人為本的。西方哲學上千年來所不斷反復討論的所謂存有、存在的意義,按照中國人的思維,存在與意義無不都指向人、人生和人群,人群就是社會。
中國人的倫理觀、價值觀,根植於自己獨特的宇宙觀和世界觀。中國人的宇宙觀是天人合一的。宋儒張載說“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身心、天地、宇宙是一氣貫通的整體。大家常用的“民胞物與”,就是濃縮張載的話而形成的,意思是天下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世上所有的萬物都是我的朋友。正是因為天人合一,所以我們悟到和而不同,所以我們的文化有包容精神,甚至出現了宋元以來的三教融通的局面。真正的儒家文化,乃至儒釋道文化,它的核心價值是跨越國度的、跨越時空的,具有永恆的魅力。
要想開掘研究好傳統文化,而且要創造性的轉化、創新性的發展,那就必須把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到理論的高度,提高到形上的高度。中國的形上學在宋代達到高峰,可是我們的形上學從來不是一個職業,不是一個狹小的專業性的學問,研究了形上,還要回到人間。孔夫子說“下學而上達”,我領會就是從現象界最后走到形上界認識它的根本規律。我想添一句,叫“上達而下潛”,也就是從形上要回到人間指導人間的生活。而我們這種“下學而上達”,以及“上達而下潛”,長時間就形成了中華文化的基因,這種基因應該說潛藏在、隱伏在13億人每個人的心裡。因此我們的任務就一個——“上學而下潛”,不帶宗教色彩地去喚醒這些基因,培育這些基因。
中華文化接下來必須走出去,這既是中國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現在也是最好的契機。西方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承認中國的智慧不但可以解決社會的問題,更根本的是它解決人心的問題,社會的問題是人心問題的反射。而且西方的科學家和思想家舉出越來越多的例子証明當今西方科技最新發展獲得的成果,常常與中國古老的哲學和理念暗合。因此,我們必須關注當下、關注世界、關注未來。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