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
1. 唯一的出路就是全面的深化改革
中國經濟需要的是發展方式的轉變,這一點雖然早在1995年時就已提出,但在“十五”計劃期間由於改革放慢及人口紅利消退,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步伐減慢,造成了現在問題越來越嚴重。盡管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勵政策,民營企業仍難以進入電力、交通、環保等基礎設施領域,民間對於體制改革、政府鬆綁、打破國企壟斷的呼聲日益高漲。過去二十年的經驗表明,要使得經濟增長的模式真正能夠改變,唯一的出路就是全面的深化改革,建立法制、規則基礎上競爭性的市場體系。——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新京報》,2013年7月1日)
2. 盡快形成跟改革一致的新利益格局
怎麼能夠有效推進改革?從我們過去的經驗看,有一個途徑或一個方向值得注意,這就是改革除了觸動現有的既得利益,還要盡可能快地形成與改革一致的新利益。這個新利益的力量越大,改革就越難逆轉,越可以把國家的發展狀況推進到一個新階段。上世紀80年代為什麼能成為一個改革的“黃金年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迅速形成了與改革一致的新利益。例如,農村一改,8億人中大多數都從改革當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這種情況下,用不著再講抽象的條文,他們就站在改革的一邊了。因為他們的利益跟改革以后的家庭聯產承包制緊緊地連在一起。這個經驗証明:不管我們觀念上、理論上、思想上對改革怎麼看,隻要迅速大量地形成了跟改革一致的新利益,跟國家未來一致的新利益,改革就能推進。——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財經網,2013年11月20日)
3.改革需要中層設計
中國當前的改革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如何在保証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有效化解長期積累,甚至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這種改革的風險的確比較大,如果魯莽地推行某種全國性的一攬子方案,可能會適得其反。但隻靠基層性或邊際性的微改革,又隻能產生搔痒的感覺。這時候,以一定規模的行政區域為單元,在大政方針統一的前提下,相對自主地進行突破性改革,或許是當前階段值得考慮的策略性選擇。在這種改革思路下,“頂層設計”不妨更多地調整為“中層設計”。——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儲建國(《人民論壇》,2013年3月上)
4.改革已步入“深水區”,大勢不可逆轉
中國的改革已經步入“深水區”,改革大勢不可逆轉,隻有不斷深化改革才能釋放出新的制度活力,才能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社會進步。中國今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在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內需,實現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形成經濟增長的內生力量,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中國的金融改革,要堅持市場化,推進利率、匯率的市場化,逐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下可兌換,要放寬市場准入,讓多種所有制金融機構有更多的發展空間。——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經濟日報》,2013年9月12日)
5.中國需要2.0改革版本
我們把改革過程看作“改革版本”的升級換代,如同開發和設計“軟件版本”一樣,總會因為改革信息和改革知識的有限性、不確定性、不完全性以及與實際情況的某種不適應性、不協調性,需要在改革實踐中不斷改進,不斷打補丁,又不斷升級換代。換言之,前一個改革版本是后一個改革版本的基礎,后一個改革版本是前一個版本的修正和升級,由此形成中國特色的“改革版本”。鄧小平同志的偉大功績在於開創了1.0改革版本,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都大大豐富了這一版本,使中國僅花了30多年的時間,就從世界極低收入、龐大絕對貧困人口的國家,跨越式地進入世界中等收入、小康社會的國家。中國正處在第二個改革階段,需要明確提出2.0版本的改革。——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光明日報》,2013年5月15日)
6.中國進入“雙型轉型期”,改革面臨多重挑戰
當今世界文明又處於一個重大的“文明轉型期”。新的文明向何處去,如何從一個“不確定性”狀態中發展出一個“確定性”的未來,人類需要價值重構和制度反思,需要高超的智慧打破習慣性的“價值迷思”和“制度依賴”。與人類“文明轉型期”同步,中國也進入重要的“社會轉型期”。這就是說,中國處於一個“雙型轉型期”:人類文明轉型疊加中國社會轉型。這種狀況導致了中國社會轉型的艱巨性和風險性,需要我們在理論建構、價值重塑、制度改革上顯示出高超的智慧、堅強的決心和社會的良心。——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中國經濟時報》,2013年9月29日)
7.轉型與改革重在改變增長主義傾向
當前,中國未來幾年的經濟在新階段的增長、轉型、改革交織融合,增長動力、增長前景直接依賴於轉型改革的突破。具體來看,長期形成的投資主導、政府主導、競爭性地方政府“三位一體”的經濟增長方式在今天內外發展環境深刻變化的條件下,這種增長方式不僅難以持續,而且已經成為增大經濟矛盾和經濟風險的體制因素。綜合多方面的情況看,地方層面已經形成以做大GDP總量為導向、以地方財政收入增長和干部考核為約束激勵機制、以行政干預和行政推動為主要手段的經濟增長方式。能不能推動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實質性轉型,盡快步入公平可持續增長的軌道,是對下一步改革的重大考驗。——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中國改革論壇網,2013年11月8日)
8.新階段改革紅利要靠“精耕細作”
如果說高速階段主要是“鋪攤子”,在傳統農業部門之外,大規模地發展現代產業部門,“粗放經營”在所難免,甚至有一定的必然性,新增長階段則主要是“上台階”,通過現代產業部門內部和相互之間的優勝劣汰、換代升級推動增長,重在“精耕細作”。從“粗放經營”到“精耕細作”,所需要的體制機制會有很大不同,后者更強調發揮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更講求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更易於與國際社會接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求是》,2013年第6期)
9.我們的政權並沒有那麼脆弱,推進改革需要自信
我們處在重大的社會轉型期,社會各群體之間產生了復雜的利益矛盾,某些利益受損的群體表現出對社會和政府的不滿是很自然的事情。這其實是促使政府進行制度改革的動力和契機。但我們有些官員對這些不同利益訴求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認為這是對現政權的挑戰,要動搖我們的執政基礎。實際上,我們的政權並沒有那麼脆弱,脆弱的是某些官員自己的內心,是他們自己對政權沒有自信。——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學習時報》,2013年7月29日)
10.隻要改革不出自獨立的部門,改革就不會落到實處
改革從信號變成現實,距離還很長。新一屆政府給出的關於改革的設想,都是正確的,但這些設想如何落實。靠一支審批的筆去放權,靠一個干預經濟的部門去取消審批制,聽起來就很不現實。要想真正把改革落到實處,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成立一個獨立的改革部門。如果讓現有部門去設計改革方案,削減自己的利益,這可能嗎?這就好像讓你自願同意降工資降福利,你能同意嗎?所以直到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些改革只是信號而已,隻要改革的措施不是出自獨立的部門,而是出自利益部門,我就不相信這些改革會落到實處。——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中國慈善家》,2013年第8期)
11.不是一宏觀調控就不要改革了
把宏觀調控跟改革對立起來,好像要宏觀調控就不要搞改革,這是對宏觀調控的一種誤解。宏觀調控是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要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深層次矛盾必須通過改革來解決,因此不應該把它和改革對立起來。應該通過宏觀調控來深化改革,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是一調控就不要改革了。宏觀調控的目的是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高尚全(《北京日報》,2013年10月14日)
12.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條底線不能突破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有三條底線是不能突破的。第一,不能改變土地所有制,就是農民集體所有﹔第二,不能改變土地的用途,農地必須農用﹔第三,不管怎麼改,都不能損害農民的基本權益。所謂“農地入市”或“農村集體土地入市”是誤讀,是不准確的。“入市”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卻有著明確的前置條件和限制條件,前置條件是隻有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這部分土地才可以,限制條件則必須是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這是因為農村的集體建設用地分為三大類:宅基地、公益性公共設施用地和經營性用地。也就是說隻有屬於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如過去的鄉鎮企業用地,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才可以進入城市的建設用地市場,享受和國有土地同等權利。因此,關於“農地入市”的問題,是有明確的前提和限制條件的,千萬不能認為農村土地可以隨便使用、隨便買賣了。——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人民日報》,2013年12月17日)
13.戶籍改革可“分區推進”和“積分入戶”雙管齊下
中國情況很復雜,各地發展情況不一,戶籍一元化是漸進的過程,不要急於求成,要考慮物力、財力等多方因素。戶籍制度改革要循序漸進,可以“分區推進”和“積分入戶”雙管齊下。“分區推進”適合新社區,城市過渡區。“積分入戶”適用於大都市,如現在的上海,以前大量農民工在上海工作幾十年入不了上海戶籍,學生上不了公立學校,而周邊省份都在發展,技術工人很搶手,積分入戶就可以將不少這類人群留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人民網理論頻道, 2013年10月17日)
14.收入分配的改革方向是趨向於更加公平
收入分配應該向更公平的方向發展,這是任何一個社會回避不了的問題。一個社會要穩定,經濟要持續發展,這種兩極分化,這種分配不公正,不可能造成我們期望發展的局面。所以,在這一點上,政府、高層和老百姓是有共識的,但是現在有阻力,有些既得利益是不支持、不配合,而且他可能也通過自己的影響力來提出自己的主張和訴求。最重要的是在決策層採納哪種意見。總體上,如果考慮到國家的長治久安,考慮到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發展,在這個問題上就不能再拖延下去。——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勞動關系研究所所長常凱(人民網理論頻道,2013年11月15日)
15.系統改革論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思想
系統性思維強調的是理論性和邏輯性,改革則更多的是強調探索和實踐,兩者的統一有利於改革的設計者在思路上思想上達到一種新的高度的統一,從而大大增強了改革的可操作性,有利於中央的宏觀決策和頂層設計。因此系統改革論這種提法本身,具有科學性、辯証性和系統性,達到了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系統改革論來自中國三十多年的改革實踐,作為一種改革的思想和理論,能夠指導實踐,因為它源自實踐又高於實踐,它是一種科學的頂層設計。——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主任、教授謝志強(人民論壇網,2013年12月16日)
相關新聞
相關專題 |
· 《人民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