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靈活指導,取得了戰場勝利
抗美援朝戰爭的突出特點是敵我雙方經濟力量和軍隊武器裝備優劣極為懸殊,這給志願軍作戰造成了嚴重困難。毛澤東將這些困難概括為:“一、能不能打﹔二、能不能守﹔三、有沒有東西吃。”﹝4﹞可以說,抗美援朝戰爭的全部軍事戰略指導就是圍繞這幾個問題展開的。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志願軍總部,從戰爭客觀實際出發,根據這場戰爭的新情況、新特點,實施了富有創造性的靈活的軍事戰略指導。
(一)根據戰爭形勢變化,適時調整戰場指導方針
戰場指導方針大的調整有兩次,第一次是志願軍入朝后,根據戰場形勢變化,將原定組織一個時期防御的方針調整為立即部署作戰,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的方針,志願軍發起戰略反攻,爭取了戰場主動,打出了戰爭的有利形勢。兩三個月就解決了能不能打的問題。第二次是戰爭在“三八線”南北地區出現相持局面,美國當局被迫調整了朝鮮戰爭政策,尋求通過談判實現朝鮮停戰時,毛澤東與金日成協商,適時確定了“充分准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指導方針,﹝5﹞在軍事上則採取“持久作戰、積極防御”的作戰方針,作戰與談判緊密配合。
在這一總方針指導之下,還有幾次戰場指導原則的調整:
一是當停戰談判雙方達成關於軍事分界線的協議后,志願軍堅守戰線不但是軍事作戰上的需要,而且成為政治上的需要。因此,1951年11月,毛澤東為志願軍確定了堅守防御的作戰方針,指示志願軍“採取持久的積極防御的作戰方針,堅守現在戰線,大量消耗敵人,以爭取戰爭的勝利結束”﹝1﹞(pp205∼251)。志願軍據此構筑了以坑道為骨干的堅固陣地防御體系,有效地解決了能不能守的問題。
二是當正面戰線已經鞏固,而側后海岸防御仍是薄弱環節,並有種種跡象表明,美軍正企圖在朝鮮實施大規模登陸進攻時,1952年12月20日,毛澤東起草中共中央給志願軍的指示,指示志願軍協同朝鮮人民軍“准備一切必要條件,堅決粉碎敵人登陸冒險,爭取戰爭更大勝利”。﹝4﹞(p95)據此,志願軍協同朝鮮人民軍集中力量加強側后海岸防御,徹底解決了后顧之憂,美軍大規模登陸的企圖也胎死腹中。
三是當停戰談判達成全部協議,停戰協定簽字在即,李承晚當局破壞談判已達成的協議時,毛澤東指出:“鑒於這種形勢,我們必須在行動上有重大表示方能配合形勢,給敵方以充分壓力,使類此事件不敢再度發生,並便於我方掌握主動。”﹝6﹞1953年6月21日,毛澤東批准了彭德懷關於再給李承晚軍以打擊的建議。據此,志願軍發起抗美援朝戰爭最后一次戰役,即金城戰役,有力地促進了朝鮮停戰的實現和保証了停戰協定被遵守。
毛澤東對抗美援朝戰爭的戰場指導完全適應了戰爭形勢的發展變化。
(二)針對新情況,採取新對策,確保戰爭勝利
根據戰場上敵我雙方武器裝備優劣極為懸殊的特點,為保証志願軍取得戰場作戰的勝利,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針對戰爭中遇到的新情況,創造性地採取了許多有效對策。
第一,實行打小殲滅戰的方針
毛澤東指導中國革命戰爭向來強調打殲滅戰,指出:“對於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對於敵,擊潰其十個師不如殲滅其一個師”。﹝7﹞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一個戰役即能殲滅國民黨軍一個到幾個師,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從初期一個戰役殲滅國民黨軍一個至幾個旅,逐步發展到決戰期間一個戰役殲滅國民黨軍幾個兵團幾十萬人,最終取得了革命戰爭的勝利。
在抗美援朝戰爭運動戰階段中,志願軍也是貫徹這一指導思想,但由於敵我雙方武器裝備優劣極為懸殊,志願軍雖每次戰役均可實現包圍一個到幾個師的美軍,但均未能成建制將其殲滅,隻在第二次戰役中殲滅了一個團的美軍,其余只是殲滅其營以下建制部隊。鑒於這種情況,毛澤東於1951年5月26日致電彭德懷,提出對美英軍打小殲滅戰的方針,指出:“打偽軍可以實行戰略或戰役的大包圍,打美英軍則在幾個月內還不要實行這種大包圍,隻實行戰術的小包圍,即每軍每次隻精心選擇敵軍一個營或略多一點為對象而全部地包圍殲滅之。”﹝2﹞(p490)他將打小殲滅戰形象地喻為“零敲牛皮糖”,這也是毛澤東打殲滅戰思想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新發展。
轉入陣地戰階段后,志願軍貫徹打小殲滅戰的方針,1951年10月底至11月底和1952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兩次組織戰術反擊作戰,選擇“聯合國軍”營以下兵力防守的陣地實施攻擊,除個別未達目的外,其余均是攻則必克,攻則必殲,有效殺傷了“聯合國軍”的有生力量並打擊了其士氣。到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時,志願軍不但可以攻殲其營以下建制兵力,而且發展到金城戰役時一次就攻克了李承晚集團4個師防守的陣地,並殲滅4個師大部。“聯合國軍”方面不得不請求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早日簽署停戰協定,結束朝鮮戰爭。
第二,實行輪番作戰和輪換作戰方針
在中國革命戰爭中,各戰區部隊可以利用作戰間隙進行休整補充,堅持長期作戰。然而在朝鮮戰場上,敵我雙方武器裝備優劣懸殊,加上志願軍運輸補給能力和保障能力較弱,作戰部隊隻能自己攜帶物資,一般進攻作戰隻能維持7∼10天,美軍稱志願軍是“禮拜攻勢”。針對志願軍這一弱點,美軍利用其優勢武器裝備機動快速的特點,對志願軍採取“磁性戰術”,志願軍進攻時其撤退快,志願軍停止進攻准備轉移休整時,其反扑也快。為了解決志願軍的休整補充問題,並保持戰場優勢的兵力,以堅持長期作戰,1951年2月上旬,毛澤東即決定“在朝鮮採取輪番作戰的方針”﹝8﹞,並委托周恩來制定了中央軍委關於輪番作戰的計劃,21個軍輪番作戰,輪番休整,每番作戰9∼10個軍,作戰兩個月左右即行休整,由下一番作戰部隊接替,共分三番。第五次戰役就是以計劃的第二番作戰部隊為主進行的。后來戰爭雙方均轉入戰略防御,朝鮮停戰談判開始,輪番作戰計劃未再實施,但計劃的第三番作戰部隊大部分先后入朝參戰。1952年9月開始,經毛澤東批准,又以鍛煉部隊為主要目的,分批由國內部隊輪換志願軍部隊,至朝鮮停戰止,先后輪換兩批共7個軍。輪番作戰和輪換作戰是毛澤東在用兵問題上的一個創造。實施這一方針,既解決了志願軍的戰場休整問題,又保持了持續作戰的優勢兵力,還鍛煉了部隊。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我們在那裡實行大演習,這個演習比辦軍事學校好。”﹝4﹞
第三,實行新型人民戰爭
中國共產黨領導進行的所有戰爭都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人民戰爭。毛澤東一向強調:“隻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隻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9﹞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成立后被迫進行的第一場戰爭。一則這場戰爭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正義戰爭,二則可以充分發揮各級人民政權的作用動員人民群眾支援戰爭,三則當時中國共產黨不但具有極強的組織領導能力,而且在全國人民中具有極高的威望,因此也具有極強的號召力。
抗美援朝戰爭比起歷次中國革命戰爭,動員和依靠人民群眾更有條件。為支援抗美援朝戰爭,也為恢復國家建設,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經毛澤東批准,中共中央依托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開展了廣泛深入、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包括針對部分中國人存在的親美、恐美、崇美情緒,開展的仇視、鄙視、蔑視(“三視”)美帝國主義為中心內容的抗美援朝愛國宣傳教育活動,動員青壯年參軍參戰,動員全國人民支援前方,組織慰問團慰問志願軍和朝鮮軍民,開展訂立愛國公約和增產節約運動,等等,特別是組織開展捐獻飛機大炮運動,極大地改善了志願軍的武器裝備。抗美援朝運動是毛澤東人民戰爭理論在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偉大實踐,是中國共產黨取得國家政權以后創造的人民戰爭新形式,充分調動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和工作生產積極性。周恩來曾經指出:抗美援朝運動“動員的深入、愛國主義的發揚,超過了過去任何反帝國主義運動,這是一個空前的、大規模的、全國性的、領導與群眾結合的運動,它的力量將是不可擊破的,中華民族的覺醒,這一次更加高揚起來了,更加深入化了”。﹝1﹞(p230)中國人民抗美援朝運動的開展,既有力地支援了戰爭,又保証了國民經濟按時完成恢復和按計劃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正如毛澤東在總結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經驗時所說的:“領導是一個因素,沒有正確的領導,事情是做不好的。但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戰爭是人民戰爭,全國人民支援,中朝兩國人民並肩戰斗”,“我們的經驗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個比較正確的領導,就可以用我們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4﹞(pp173,174∼175)
第四,實行“邊打邊建”方針
戰爭是力量的競賽,武器裝備則是戰爭力量的重要物質基礎。特別是在現代條件下作戰,沒有現代技術裝備很難圓滿完成作戰企圖。參加志願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盡管在長期革命戰爭中積累了豐富的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敵人的作戰經驗,但在朝鮮戰場同擁有高度現代化裝備的美國軍隊作戰,沒有現代化裝備是難以取勝的。因此,加強和改善志願軍武器裝備成為志願軍奪取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從志願軍參戰起,就實行“邊打邊建”的方針,一是在志願軍入朝作戰的同時,人民解放軍按國防軍建設要求進行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二是為保証志願軍在朝鮮作戰的需要,訂購蘇聯武器裝備,在國內突擊組建和擴建空軍部隊與陸軍技術兵種部隊,以不斷提高志願軍的現代化作戰能力。
自1950年10月起,中國就組建裝甲兵部隊,擴建人民空軍作戰部隊。11月起陸軍炮兵和高射炮兵部隊也陸續擴建、改裝。擴建、改裝的炮兵和高射炮兵部隊從1951年1月起陸續入朝參戰,裝甲兵部隊於第五次戰役期間入朝,1951年7月開始參加作戰,志願軍空軍於同年9月起以師為單位輪番參戰。經1951年6月至1952年5月全國人民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從1952年夏季開始,志願軍武器裝備有了明顯加強和改善,志願軍炮兵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戰場作戰越戰越強,越戰越主動。1952年12月16日,毛澤東在致斯大林的電報中說:“今年秋季作戰,我取得如此勝利,除由於官兵勇敢、工事堅固、指揮得當、供應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擊的准確實為致勝的要素。”﹝1﹞(p310)
實行“邊打邊建”的方針是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的一個創造,既有力保証了戰場作戰需要,同時也加速了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1952年8月4日,毛澤東在全國政協常委會上的講話中曾經指出:“我們過去打了二十幾年仗,從來沒有空軍,隻有人家炸我們。現在空軍也有了,高射炮、大炮、坦克都有了。”﹝4﹞至1953年7月朝鮮停戰時,人民解放軍完成了由單一陸軍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轉變。
除上述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靈活的戰略指導外,志願軍在戰場上也靈活運用和創新戰法,採取了許多有效對策和措施,基本原則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避強擊弱,揚長避短。其中包括:抓住和利用美軍作戰中難以克服的弱點予以打擊,根據自身裝備特點和作戰能力確定打法,建立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等等。
正是由於實行靈活的戰略戰術指導,中國人民志願軍依靠劣勢武器裝備打敗了現代化優勢裝備的美國軍隊,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相關專題 |
· 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 · 《當代中國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