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齊德學:毛澤東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軍事指導藝術

2014年01月08日16:04   來源:當代中國史研究

二、毅然決策,震驚了全世界

胡喬木曾回憶說:“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二十多年,記得有兩件事是毛主席很難下決心的”,其中一件事就是“1950年派志願軍入朝作戰”。﹝3﹞1950年10月1日,金日成致函毛澤東請求中國出動解放軍給予援助,這對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共中央是十分艱難的抉擇。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西藏和台灣尚未解放,遭受幾十年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尚未恢復﹔新解放區許多基層政權尚未建立,已建立的也不完全鞏固﹔佔全國農村總人口和土地面積2/3以上的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剛剛開始。總之,新中國的政治秩序、經濟秩序和生活秩序都未步入正軌,而且軍隊武器裝備落后,大部分野戰軍部隊轉入支援工農業生產,沒有充分的訓練。如果出動軍隊到朝鮮作戰,面對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和現代化武器裝備最強、訓練有素、具有豐富現代化作戰經驗的美國軍隊,新中國的國力能夠支撐這樣的戰爭嗎?中國出兵能夠打勝嗎?如果不能打勝,甚至被美國軍隊打回來,中國社會能夠穩定嗎?國民經濟恢復能有保証嗎?面對這些問題,毛澤東主持中共中央書記處和政治局多次召開會議,慎重研究討論是否出兵援朝,起初多數成員主張不出兵或暫不出兵。

中共中央政治局經過10月4日、5日兩次會議討論,認識逐步趨於一致,認為:美國入侵台灣海峽,並已將戰火燒到中國大門口,朝鮮危在旦夕,極盼中國出動軍隊援助。“中朝是唇齒之邦,唇亡則齒寒。朝鮮如果被美帝國主義壓倒,我國東北就無法安定。我國的重工業半數在東北,東北的工業半數在南部,都在敵人轟炸威脅的范圍之內”。美國飛機不斷入侵中國領空,進行偵察、掃射和轟炸,“如果美帝打到鴨綠江邊,我們怎麼能安定生產?”另一方面,“朝鮮要勝利,也必須得到國際的援助。尤其是在困難的時候,更需要國際的援助。我們應該發揚革命的道義。隻有朝鮮勝利了,和平陣營才不會被打開一個缺口。如果朝鮮這個缺口被打開,則其他方面要相繼被打開。東方陣線門戶洞開,敵人打進我們的大門來了,怎麼還能談建設?”﹝1﹞(pp72∼74)即便中國出兵打不贏,為了支援朝鮮人民反抗侵略和保衛中國的國家安全也必須出兵,絕不能引頸以待,早打晚打都難避免一戰,因此,晚打不如早打。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全面分析了戰爭雙方的優劣條件,認為美國雖強,但也有弱點。美國在軍事上是“一長三短”:“一長”是鋼鐵多,“三短”是戰線太長、運輸線太長、戰斗力不如德國軍隊和日本軍隊。中國雖弱,但也有有利條件:中國軍隊佔有數量上的優勢,有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豐富經驗﹔出兵援朝有中朝兩國人民的全力支援﹔中國已同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有蘇聯為后盾,可獲得蘇聯的物資支援等。因此,美國盡管在綜合國力和軍隊武器裝備上佔有絕對優勢,但並不是不可戰勝的。

中央政治局會議經過慎重分析研究后,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10月8日,毛澤東簽署了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命令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2﹞(p235)同日通報給了金日成。

雖然斯大林違背了蘇聯將盡力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提供空中掩護”斯大林致蘇聯駐中國大使羅申轉告周恩來的電報,1950年7月5日。的諾言,但中共中央政治局仍“一致認為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我們採取上述積極政策,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制……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2﹞(pp252∼253)

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開赴朝鮮,開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在敵我雙方經濟力量和軍隊武器裝備優劣懸殊的情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這一重大戰略決策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一出現在朝鮮戰場上就令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感到驚訝,不到兩個月就打得美國軍政當局不知所措,一舉震驚了全世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