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打擊網絡謠言
2013年8月,公安部啟動集中打擊網絡有組織制造傳播謠言等違法犯罪專項行動,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了《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點評:打擊網絡謠言是2013年司法機關的一項專項行動,但它帶給我們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的獨特思考和深刻意義,已遠遠超出了專項行動本身。
從法律上來講,通過打擊網絡謠言專項行動以及隨后出台的司法解釋,整個國家和社會確立了依法治理網絡的法律標准,網絡不再是法治的盲區,也不再是執法的軟肋。
從觀念上來講,通過打擊網絡謠言專項行動,人們已經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識:第一,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人們在享受網絡自由的同時,也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第二,網絡不是虛擬空間,而是公共空間,網絡秩序是社會公共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任何人都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一些自以為可以挾制網民的網絡大V,在法律面前只是普通的公民。
信息時代,我們越來越離不開網絡,而正因如此,網絡才越來越離不開秩序、離不開法律。
12公益訴訟
公益訴訟,是特定的國家機關和相關的組織和個人,依法對侵犯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或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為,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活動。
點評:回首2013年的立法工作,公益訴訟是一項值得說的制度,正是這項制度讓這一年的立法有了更多的精彩和可能。
2013年1月1日修訂實施的民事訴訟法首次確立了公益訴訟制度。2013年10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正案賦予了消協提起公益訴訟的職能。同樣是2013年,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在公益訴訟主體問題上卻引起了巨大輿論爭議。
無疑,在我國環境污染、食品安全、征地拆遷等社會問題日益嚴重的當下,及時在相關立法中引入公益訴訟制度是維護公共利益、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一劑猛藥,但也不可否認,公益訴訟無論在我國立法層面、還是司法層面、抑或執法層面,都是一個新生事物,都面臨著一個適應和接受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公益訴訟立法的口子是開得大一點還是小一點,步子是邁得快一點還是穩一點,考驗著立法者的立法智慧和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