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是一個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在改革本身的設計、推進以及成果的固定上,法制是很重要的途徑。改革涉及到的憲法法律問題,都將通過法律的立、改、廢等手段來實現,規范化、有序化、制度化,從而使它更加穩妥、更加有序、更加有效地展開
●市場經濟實際就是法治經濟。要建立進一步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府要適當退出,法制就要全面的跟進。把政府和市場、政府和企業、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在法制框架下厘清
●雖然關於經濟改革和經濟建設部分,直接出現“法制”的話語不多,但事實上,我們看到了改革背后的邏輯包含了非常強烈的法制訴求
●我們黨要進一步加強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這段話雖然不是直接在法制建設部分出現,但是放在整個公報來說,可以說貫穿了我黨很強烈的依法執政、依憲執政的理念,貫穿了建設法治中國的大戰略思維在裡面
坐落於北京故宮東北角、景山東麓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辦公樓,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舊址的一部分。灰磚外牆,仿木質的地板,小院寧靜。
11月13日中午11點半剛過,身為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所長的李林匆匆從樓上正開的一個會議中抽身下樓,接受《法制日報》記者獨家專訪。
一天以前,備受矚目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剛剛閉幕。作為曾多次參與該會會議材料起草的法學領域權威專家,李林成為眾多媒體追訪的對象。
採訪在李林靜謐的辦公室開始。6個月前,就是在這間辦公室裡,他完成了一份建設“法治中國”的系統性研究報告,供有關方面參考。
在11月12日晚公布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上,“法治中國”同樣被作為一項關鍵內容提出。作為一次討論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會議,經濟領域被普遍視為改革的最大焦點。但在李林看來,“法治”才是貫穿整個會議公報的內在邏輯。
一份求真務實的公報,一個具有可行性的全面深化體制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
記者:我看到您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研究。作為一個長期關注這一領域的學者,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前,一定會對這個會議有一個預期,現在公報出來了,您怎樣認為?
李林:可以這麼說,這個公報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最有力度的報告之一。中國已經到了一個改革發展建設的轉折點,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怎麼改怎麼走怎麼發展,這次的三中全會公報做了一個規劃,給了一個回答。
記者:看完這份公報,總體感覺如何?
李林:總體感覺應該是落實十八大報告的一個延續,是一個具體化、深入化、可操作的公報。所以如果把十八大報告和這份公報結合起來看,我們會發現,這實際上是按照十八大報告指明的整個改革思路做出的一個具有可行性的全面深化體制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
從大的方面講,它就是用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意識、方法,來推進六大建設,即公報中提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但具體而言,這六大建設又不是一個空泛的題,也不是一個過於超前和遠大的描述,而是在現階段、三中全會所涉及的時間范圍內,對要做哪些事情、要改革哪些方面所做的關鍵性、提示性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