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山東大學文科一級教授,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
多年來社會都在迫切呼喚高考改革。的確,高考已經是整個基礎教育的“指揮棒”,所謂應試教育,跟高考的“指揮”直接相關,人們渴望高考改革,是合理的,必然的。課程改革推行12年,進展艱難,“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大家都贊成,卻又難於實施。教師的無奈,也因為要面對高考這個巨大的現實。課改之前,很多學者猛烈攻打高考,以為取消高考或者實施根本性的改革就能推進素質教育,經過10多年的實踐與爭論,大家越來越感到好像不是那麼回事。高考不能取消,這是國情所決定,但要改革又好像是天大的難事。真的那麼難嗎?到底難在何處?應當如何著手去改?根據學界近來的一些研究和提議,加上我自己的思考,這裡提出高考改革可能推進的四種改革措施與設想。
第一種改革,是將高考社會化。
改變歷來由各中學組織考生參加高考的辦法,改由考生各自到所在地區(街道或縣、鄉鎮)報名並參加所在地考場的考試。各中學隻負責學生學業水平的考試,合格者即畢業,並獲得參加高考的資格。學業水平考試只是一種綜合性的水平測試,難度系數要遠低於高考。這樣就能把學業測試和高考選拔分開,多年來以考試作為唯一教學評價手段的狀況會得到緩解,學生平時的學業負擔自然會減輕。更重要的是,中學不再進行高考成績排名,減少攀比的壓力,不再單純以高考“論英雄”,這有利於把精力從趕考、備考轉到正常的教學,實施素質教育。實施高考社會化,至關重要的,是國家應當明確規定,無論明裡暗裡,教育主管部門都不得再以高考成績作為衡量政績的標准。
第二種改革,是繼續擴大和完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
高考本來就是為高校選拔人才,如果招生的路子多幾種,就能減少社會緊張。近10年來,一些名校試驗自主招生,重視通過筆試加面試來考查學生的整體素質,這一關通過后,給考生的高考成績適當加分。拿北大這些年的試驗結果來看,絕大多數通過了自主招生測試的考生,其高考成績也是達到北大錄取線的,即使不參加自主招生他們也能考上。說明這種考試是有效的。還有的大學讓中學校長直接推薦特長生,本義是不拘一格招人才,但和第一種方法比,實施效果差一些。另外,各大學互相爭搶優秀生源,也有些不端行為,令人詬病,應當有所規范。但總的來說,自主招生的各種試驗都應當堅持下去,穩妥推廣,讓更多的學校有權自主招生。
社會上有些人擔心自主招生會帶來新的不公平。因為教育條件限制,農村和偏遠地區的學生顯然在“整體素質”上可能會差一些,他們參加自主招生的面試也有困難。這可以要求學校在自主招生的名額比例上給農村與偏遠地區學生一定的傾斜,以保証公平。事實上有些大學已經在這樣做了。還有人擔心自主招生會出現“走后門”現象。這隻能制定法則,由政府加強監管。其實自主招生有筆試、面試,還要參加高考,幾重保險,靠人情因素很難都“闖關”。
相關新聞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黨員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