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2014年國考計劃招錄1.9萬余人,16日至24日的報名時間今天已進入第7天。高校應屆畢業生是國考報名的重要力量,今年會呈現哪些特點?映射出他們什麼樣的擇業觀?日前,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報考者、專家及學者,以期解答上述問題。
冷門職位變熱折射報考者預期
記者發現,截至21日17時,有的職位報考比例已突破3000比1,如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室研究一處主任科員及以下職位,計劃招錄2人,報名合格人數超過6000人﹔而有的如廣西壯族自治區郵政管理局來賓市郵政管理局主任科員以下職位,報名合格人數仍然為零。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研三學生小孟,這兩天正忙著篩選職位,她對今年的招考形勢很不樂觀,“從目前的政策傾向來看,對應屆畢業生的需求越來越少,身邊同學在職位選擇上也較為迷茫”。
小孟介紹,受職位縮減、留京指標限制等因素影響,同學們報考有趨冷避熱的特點,普遍求穩,將其視為就業第一選擇。她坦言,如果職位不是特別喜歡,也可能選擇報考,因為確保就業是頭等大事,興趣可以參加工作后慢慢培養。
小孟的說法,在大學生中有普遍代表性。10月20日,離公務員考試還有一個多月,暨南大學學生鄧永飛已“嗅”到了考試彌漫的火藥味:“剛看到新聞報道,有的職位報考比例突破1800比1。對於這麼熱的職位,同學都認為即使再喜歡也不會選擇,畢竟選冷門職位靠譜些。”
據中公教育統計,截至20日8時,共有317890人通過審核,比去年同期的330502人減少兩萬人,但在職位選擇方面,還有882個職位零通過,93%的職位已經有人報考,與去年同期1209個職位無人問津的情況相比,減少了327個。從這個情況看,部分考生採取了趨冷避熱的戰術。
曾經的冷門職位變熱,說明國考熱度在上升。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表示,包括高校學生在內,報考者對公務員的職業預期較高,認為待遇好、福利好、聲望高,吸引力強。即便有的職位苦、累,但在公務員這一身份和光環籠罩之下,似乎顯得微不足道。
規避就業壓力,擇業更加理性現實
青島市委黨校教授趙立波長期關注國家公務員考試。他發現,以前很多考生對百裡挑一的國考其實並不抱多大期望,更多的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所以在報考職位時優先選擇稅務、海關、人事、財政等所謂權勢部門,考試成功則“萬事大吉”,落榜也可在激烈競爭中積累求職經驗。
“在巨大就業壓力面前,公務員考試這一就業機會在求職者眼中有了更大權重。”趙立波說,今年的報考情況顯示報考者有更多策略考慮,通過對自己的實力評估確定合理報考目標,借此提高考取概率,這說明他們更理性,更看重這次就業機會。
汪玉凱表示,冷門職位競爭力小,報考者取勝把握較大。但報考者願意放棄理想、興趣報考冷門職位,反映出公務員編制和公務員身份的吸引力已經超越部分考生對實現自我價值的追求。這對年輕人來說,不是一個好現象。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張秀蘭教授認為,冷門職位升溫,既有報考者規避就業壓力的考慮,也反映出其擇業更加理性現實。她說,“一般情況下,公務員可解決戶口,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這個條件很有吸引力。而且,進入公務員隊伍后,還可以第二次擇業,有些人將此作為獲取戶口的途徑和跳板。”
為編制不能實現自我是人才浪費
如何看待大學生報考公務員熱?專家認為,如果社會保障制度的雙軌制不改變,國考熱一定還會持續。基於不公平的社會分配制度的這種“熱”,需要改變。
“大學生放棄理想和興趣,做有編制卻不能實現自我價值的工作,這是人才浪費,對大學生本人而言也可能是長期折磨。”汪玉凱表示,公務員冷門職位升溫,說明我國行業差距過大,就業環境不夠公平,待遇相對較差的公務員職位依然比其他行業更有吸引力。
上海市公共行政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公共行政研究室主任石凱表示,求職者追求自身利益極大化已成為一種常態,這種利益極大化很大程度上表現在報考者對未來公務員職位待遇好壞的預判上。現在關鍵是要從公務員管理制度改革做起,這種改革,不僅要解決好適才適位問題,而且要解決好適才適遇問題,這是發達國家公務員制度設計的初衷,我國公務員制度設計也不應例外。
汪玉凱認為,公務員是“分蛋糕”,但社會需要更多“做蛋糕”的人。我們要縮小行業差距,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鼓勵大學畢業生去公務員之外的廣闊天地尋求發展空間,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記者 王昊魁 周洪雙)
相關新聞
李永新:2014年"國考"招錄人數降低,但仍是歷史第二的高點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黨員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