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胡鞍鋼:中國集體領導體制是如何運作的

2013年09月26日15:43   來源:北京周報

原標題:中國集體領導體制是如何運作的

胡鞍鋼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

序言:

第一部解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工作機制的專著出版

本文摘編自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共十八大代表胡鞍鋼的新書——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集體領導體制》(其英文版將由Springer出版)。

在這本國內外第一部解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工作機制的專著中,胡鞍鋼教授追溯了中國“集體領導制”變遷之路,探究其運作之“道”,剖析它的治理之“術”,揭示了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制”的歷史發展邏輯、制度創新內涵和國際比較優勢。

“這是一個十分敏感的政治話題,也是一個極具政治價值的研究課題。”胡鞍鋼表示,外國人不懂“中央集體領導制”,主觀地認為中國是一黨制、非民主制,即專制。“全球近200個國家中,鮮有‘集體領導制’,這是中國的創新,創造了極具中國特色和政治優越性、極富治理效率的民主決策制度。”

《中國集體領導體制》一書的策劃與責任編輯王海龍認為,該書並非“揭秘”,而是以嚴肅的學理分析客觀介紹中國政治事實,理性總結中國政治經驗,把非專業人士看不懂的東西用明白曉暢的語言表達出來,與西方主流話語體系對話,填補了空白。“能夠抓住這一選題,與胡鞍鋼教授的學術情懷有關,他是有社會責任感的學者,從上世紀80年代就為國家發展戰略建言獻策。”胡鞍鋼也被國外學者譽為“當代中國最全面也是最具務實主義精神的經濟學家”。

據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人大出版社總編輯賀耀敏教授介紹,《中國集體領導體制》上市一周后就銷售了1萬多冊,且都是零售,迅速排在“卓越亞馬遜”和“當當”兩大網上購物商城的政治軍事圖書銷售榜的第二位。

《中國集體領導體制》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策劃出版的“中國制度書系”中的一本,這一書系集中地從新中國發展史和國際比較的視野對中國制度的運行邏輯進行了解讀與分析。》》》點擊進入圖書連載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最大的執政黨創新了世界獨一無二的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制”。不過這一制度的產生、形成、發展和完善也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歷了一個典型的長期的制度創新、制度學習、制度變遷的“試錯”過程:先是在長達28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打下基礎,后是在新中國60多年的建設實踐,尤其是近30余年的改革開放實踐中不斷鞏固和完善。

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制”是指由多人組成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及其集體領導機制——由“領導集體”掌握國家權力,對黨和國家的事務進行“集體領導”。中央政治局常委又分別代表黨和國家的不同領導機構,形成了分工合作與協調合力的“集體領導制”。因此,這一制度的最重要特征就是“集體”:是“集體成員”,而不是“個人”(如總統)﹔是“多個機構”,而不是“一個機構”﹔是“集體智慧”,而不是“個人智慧”﹔是“集體決策”,而不是“個人決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政治創意和制度創新都源於毛澤東。1956年,中共八大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毛澤東在考慮中央領導機構設置方案時,提出增設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並提議由黨中央主席、副主席和中央書記處總書記一起組成該委員會,作為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中國“集體領導制”發源於毛澤東,恢復重建於鄧小平,逐漸成形於江澤民,不斷完善於胡錦濤。

此制度體現在五大機制:集體分工協作機制、集體交接班機制、集體學習機制、集體調研機制和集體決策機制。

這個機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創新,而是具有深刻意義的制度創新和治道變革,它比個人總統制具有明顯的信息優勢和決策優勢,大大超越了幾百年來美國等政治制度的“一黨控制”、“兩黨分治”、“三權分立”、“總統(個人負責)制”的實踐與理論,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極大的政治智慧和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國共產黨及其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這是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制”的根本特征,它非常適合於中國的基本國情和文化背景,極其適宜於中國的發展階段和社會條件,十分適應於來自國內外各方面的考驗和挑戰,也特別有利於中國創造發展奇跡、治理奇跡。當然這一制度需要不斷改進,不斷完善,不斷進步。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胡鞍鋼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