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第一節   國有企業有所為有所不為
主編 鄒東濤
2013年08月13日14:0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目前,國內主流聲音都認為,近年來國有企業績效的提高並非源自企業效率的提高,而主要源於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這種壟斷不利於民營企業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所以要深化改革,破除國有企業的壟斷,實現私有化﹔同時,相當一部分學者則認為,要警惕“國有企業壟斷論”的誤導。這就需要理性看待國有企業的壟斷。

一、客觀看待“國有企業壟斷”

我國的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的體現主要是通過國有經濟來實現的。2006年國資委《關於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國有經濟應對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保持絕對控制力,包括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航運等七大行業。這些領域國有資本總量增加、結構優化,一些重要骨干企業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企業。同時,國有經濟對基礎性和支柱產業領域的重要骨干企業保持較強的控制力,包括裝備制造、汽車、電子信息、建筑、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勘察設計、科技等行業。這些領域中國有資本比重下降,但國有經濟影響力和帶動力增強。這些行業中有些是國企應該掌控的,有些是國企應該退出但還沒有退出的,而正是國有經濟的這種控制和轉型期的特殊階段,導致其在某些行業中集中度過高,如石油化工行業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通信行業中的電信、移動、和聯通等,這才“招致”了今天的“國企壟斷論”。

1.完全壟斷的企業很少

我國國有企業在某些行業確實存在著高集中度的現象,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壟斷呢?我們首先需要明確壟斷的概念。所謂“壟斷”,經濟學上通常是指一個或幾個生產者獨佔生產或市場,即單一的個人、組織或集團排他性地控制某種資源、產品、技術或市場,或者是少數幾家企業獨佔生產和市場的狀況,前者是標准意義上的完全壟斷,而后者則是加入了競爭元素的壟斷,一般稱之為寡頭壟斷。如果再精煉一點,我認為隻有掌握定價權的企業,也即可以按照自己利潤最大化來制定其產品的價格,無視消費者和其他生產者的影響的企業,就可以稱作壟斷企業。

根據如上定義,我國有些行業確實存在著寡頭壟斷,但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完全壟斷。正如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部部長許保利曾表示“在117家央企中,真正算得上壟斷企業的可能隻有8家。分別是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以及中國鹽業總公司的食鹽專營業務。” 這幾家公司可以稱作寡頭壟斷。即使在集中程度比較高的石油石化行業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同樣,電信行業中也有移動、聯通、電信三大公司割據,平日裡見得最多的莫過於三家公司為了維持自己的市場份額爭相推出各種促銷活動。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