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第一節   國有企業有所為有所不為
主編 鄒東濤
2013年08月13日14:0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其次,在很多行業中,國企並沒有獨立自主的“定價權”,還是拿石油行業舉例,我國成品油的價格都是由發改委制定的,企業沒有權利來單獨定價,更別說哄抬油價。再次,上述幾家公司都帶有自然壟斷的性質,即在這些行業中,由一家規模較大的廠商提供產品比多家廠商同時提供該商品更加有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比如說,我們隻需要一套電網就可以了,但如果為了加大競爭而引入其他的廠商,就會帶來重復鋪設的浪費,所以這種壟斷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帶來更高的經營效率。我國特殊的國情決定了率先進入這些行業並做大做強的都是國企,所以有了今天的局面。

最后,這些國企單位都要受到國家反壟斷法的制約,反對其濫用壟斷地位的行為。所以,我國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完全壟斷,隻有某些行業中存在集中度過高的現象,出現了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

2.壟斷和所有制結構無關

我們不能從國有經濟佔有主體地位就得出所謂的“國企壟斷論”。即使我國確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壟斷,這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壟斷只是一種正常的市場結構,不應該賦予其太多的體制因素。壟斷和體制並沒有直接的聯系,社會主義國家中會有,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更是比比皆是。我們熟知的埃克森—美孚、殼牌、BP為首的國際大石油公司都是壟斷企業,比中石油、中石化更加強大的壟斷企業。美國波音和歐洲空客生產的客機佔據世界民航機市場的近90%,幾乎完全瓜分了干線民航機的全球市場。我們幾乎每個人都使用的Windows操作系統在全世界計算機操作軟件中也佔有近90%以上的份額,一直是美國反壟斷法“關注”的對象等等。西方國家壟斷企業多不勝數,可以毫不夸張的說,隻要你能在中國看到的外國商標,多為壟斷企業。因為這些行業中的國際品牌隻有首先在本國發展壯大后才有實力進行跨國拓展。

隻要是有競爭,最后都會產生壟斷,當初的競爭者最后成為壟斷者,隨著壟斷的打破,新一輪的競爭開始,最后還是會形成壟斷,這是市場的“自然規律”。與國際大壟斷資本相比,當前我國所謂的“壟斷國企”真是小巫見大巫了。我們都能接受國外壟斷公司,為什麼卻對本國的壟斷如此敏感呢?況且,跨國資本早已經開始起世界范圍內的布局,在一步步蠶食我國的市場,我們是不是應該警醒點呢?必須要明確的是,我們應該堅決的反對國企的壟斷行為,而並不是要反對國企的壟斷地位。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