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主客體統一之歷史過程即實踐過程的角度看,社會發展大體表現為問題→不滿→表達→改進四個環節前后相繼的周期,然后,由改進再到新的問題→不滿→表達→改進。這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也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動力機制。這一動力機制最重要的實踐啟示是:必須切實落實公民表達自由即思想、言論、出版自由,此乃推進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
[關鍵詞]社會發展;動力機制;不滿;表達
[作者簡介]董德剛(1950—),遼寧省沈陽市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
社會是泛指由於共同物質條件而互相聯系起來的人群[1]。在微觀上,它表現為企業、社區、機關、學校及家庭等團體﹔在中觀上,它表現為地區、部門、階級、階層等群體﹔在宏觀上,它表現為由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等要素以及由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所構成的完整社會形態如國家。這三個層次之間是包含關系:宏觀包含中觀,中觀包含微觀。本文主要論域為宏觀層次,但對於中觀和微觀層次同樣適用。所謂社會發展,意即社會向好的方面演進。那麼,社會究竟是如何發展的?馬克思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2]這表明,社會發展就是作為主體之人能動改造作為客體之社會的實踐過程。對此,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分析。例如,從社會客體(社會自身的結構體系)角度看,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等要素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相互作用的過程﹔從社會主體角度看,是個人、群體(階級、階層等)、人民群眾相互作用的過程。本文提出,從主客體統一之歷史過程的角度看,社會發展大體表現為問題→不滿→表達→改進四個環節前后相繼的周期,然后,由改進再到新的問題→不滿→表達→改進。這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這也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動力機制。
一、問題、不滿、表達、改進四個概念釋義
本文所使用的問題、不滿、表達、改進四個概念,都是淺顯直白的日常生活用語,不需要更多解釋,但現實情況錯綜復雜,細究起來,還是有一些問題需作必要說明。
在社會領域中,所謂問題就是社會現狀與一定的主體需要不適應而有待解決的社會矛盾。人們之所以要能動地改造世界包括社會,其根源就在於人們的各種需要與世界不能滿足它們之間存在著矛盾。正如列寧所說:“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3]作為高級動物之人的需要,以動物性生理需要為基礎,同時又生長出社會性需要,並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且永遠不會停止在某一水平上,因而它同世界之間也永遠存在著矛盾。這個矛盾是人類一切矛盾的本源,也是分析社會發展機制的基石。
馬斯洛提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愛(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它們由低到高排列。[4]它呈現為從物質性需要到精神性需要直至自我實現需要(即從生存需要到發展需要)的序列。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所體現的主要是個體的、層級高度的視角。從個人與他人的社會關系、橫向廣度的視角看,人的需要在境界方面也有差別,如就關注的范圍而言,從關心自我到關心親屬朋友,再到關心群體(集體)、廣大公眾直至人類,同樣表現為由低到高的序列。后者就是所謂公民意識以至世界公民意識。儒家所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及“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盡管在等級分明的前資本主義社會並無實現可能,但卻包含著眾生平等的觀念要素,是超越生物本能的共生觀念,也是高尚的境界。此外,從縱向的時間維度上看,無論個人、群體或人類,都有當前需要與長遠需要的區別。可持續發展理念就體現著既要關注當前、又要關注長遠的宏大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