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字背后的新挑戰
收入分配不公加劇社會矛盾、一些惠民政策落實中“費力不討好”、少數干部不良形象不時見諸網絡……基層干部群眾和專家學者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認為,新時期干群關系面臨新挑戰,需要提高警惕。
一是收入分配不公侵蝕干群關系。
許多基層群眾和專家學者在接受採訪時反映,一段時期以來,我國收入分配領域存在著“屁股決定腰包”的怪現象。一些人群收入高靠的不是聰明才智和勤奮勞動,而是“行業”和“身份”。如果能“搶”到電力、電信、石油、金融、煙草等行業的入門券,或是“搶”到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身份,就等於進了高收入、高福利的保險箱。近年來,一些國企老總的高收入和部分公務員的高福利曝光后,常常引發網民熱議,也進一步說明了收入分配不公問題正持續影響著干群關系,觸動著老百姓敏感的神經。
二是干部作風漂浮引發群眾不滿。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原本可以密切干群關系的惠民政策,在實施中卻出現“費力不討好”的現象。在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寶塔區,近年來根據有關部門的安排,當地在農村建設班車“便民招呼站”,要求每個村建一個,投資兩萬元,不足的地方配套。但有的村一天隻有一兩趟班車經過,招呼站成了擺設。當地老百姓說,修那麼多沒用的招呼站還不如多辦點實事。
缺乏調查研究導致的決策不接地氣,是惠民政策“不討好”的重要原因。“現在還有一種不良傾向,就是基層與其上一層缺乏互信。”井岡山干部學院教研部副主任程吉生教授等專家認為,一旦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出了問題,不是坐下來理性地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而是習慣性地相互指責。基層干部埋怨政策脫離實際,上級部門責備基層執行不力。
此外,一些“作秀式”親民行為也引發群眾反感。記者在湖南省長沙市暗訪調研時就發現,有的干部明明人在城裡,名字卻赫然出現在數十公裡外聯點駐村的簽到本上﹔厚厚三本“民情筆記”,全由基層干部代寫。一些地方“干部下基層”工作落實不到位,停留在“向民情日記要實情”“向村社干部要口碑”的階段。
三是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帶來挑戰。
許多基層干部坦言,隨著城鎮化進程加速,大量農民進城,此類流動群體成為新時期群眾工作的薄弱環節,一些地方甚至連流動人群中黨員的情況都無法掌握,群眾工作出現“盲點”。
另外,隨著手機、互聯網的普及運用,涉及干群關系的一些事件經過網絡“放大”,進一步影響干群關系。成都市委黨校教授劉益飛說,網絡已成為普通群眾獲取信息、表達訴求、進行監督的重要渠道。從曝光“公車掃墓”到接連出現的少數干部“丑聞”事件,網絡的輿論監督力量日趨強大,這點值得肯定。但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網絡的“放大”效應,干部隊伍形象也因個別干部的不良行為而被“標簽化”,引發“形象危機”。中國人民大學危機管理中心新近發布的《官員形象危機2012報告》也認為,新媒體時代隨著信息傳播速度和廣度的變化,官員形象、政府形象維護面臨巨大挑戰。
同時,面對網絡化的新情況,一些干部很難適應,這突出表現在對網絡認識不充分,出現了許多不明智做法,直接損害干部形象,如刪帖、封堵IP、動用警力抓捕發帖人﹔官方微博成擺設,群眾訴求“神回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