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都在談論“中國夢”。那麼,“中國夢”與信仰是什麼關系?如果從理想信念的視角去考察和看待這一問題,“中國夢”是具有理想信念意蘊的,可以說是當代中國人對於民族復興、國家強盛和人民幸福的理想,以及對這種理想的信念。 在我們傳統的語境中,“夢”和“夢想”通常是一種鏡花水月的虛幻,這一點甚至也反映在我們關於“理想”的理論界定中。我們講到“理想”時,通常把它與“空想”或“幻想”區分開來,認為“理想”是能夠實現的,而“空想”、“幻想”則不能實現。而不能實現的“空想”或“幻想”,通常稱之為“夢想”。由此說來,“夢想”似乎是沒有價值的。但現在,我們要重新發現夢想的價值。 由此想到了“美國夢”的說法。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有一篇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他在美國還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的年代,暢想和呼喚著美國黑人的平等權利,“夢想”的說法隨之傳遍世界。當然,通常的“美國夢”具有更廣的含義。當初,歐洲的清教徒在被嚴重的迫害下遠赴北美時,就懷揣著開拓一個新世界的夢想,后來移民美國的人,也都把那裡當作一個充滿機會的新天地,去尋找和實現自己的夢想。美國在一些人心目中成為富裕、民主、自由的象征,並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影響。這就是所謂的“美國夢”。美國當然有它的問題,但這種夢想確實體現了美國人的自豪感,也反映了美國的國際影響。這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既然有“美國夢”,為什麼不可以有“中國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各種成功的機會,許多人抓住機會取得了成功而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而中國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們看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前景。這裡就孕育著一種“中國夢”。如果說以前的貧窮落后使我們覺得不配有這樣的說法,那麼現在我們的自信心增強了,可以光明正大地提出一種與“美國夢”相參照的“中國夢”了。 “中國夢”是現代社會迅速發展的反映。在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十分緩慢的時代,人們的一些長遠理想是難以實現的“夢想”,似乎遙不可及。而在社會進步加快的情況下,特別是在科技進步一日千裡的現代社會,許多過去不敢去想,或隻能在夢裡出現的願望,能夠很快地實現了。這就給人一種夢想忽然成真的感覺。於是,“夢想”不再是指不能實現的良好願望,而是指雖然不容易實現但終究也可以實現的長遠理想了。 提出“中國夢”,還是現代中國人生存狀態上的需要。我們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許多人深陷在物質利益的糾葛中不能自拔。人們的所思所想,所願所求,都過於現實,從而忘記了理想,甚至連夢想都沒有了。無夢的生活是可悲可嘆的。當年孔夫子就曾感嘆說:久矣夫,我不復夢見周公。孔子的夢想雖然是面向過去,但那也代表著一種對善治和德治的憧憬。社會的發展使人們的向往從過去轉向了未來,這是好事。可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當社會迅速發展之時,也往往是社會矛盾集中凸顯之時,是利益旋渦把人們搞得暈頭轉向之時。當前中國人面臨的恰恰就是這樣的處境,許多人失去了夢想,也忘記了有夢想的生活。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出“中國夢”,就是一種提醒,一種警醒。 隻要有夢想就有希望,隻要有希望就有信心和目標。人類的諸多夢想,有的實現了,有的並未實現。成真的夢想固然好,但那些沒有能夠成真的夢想也不是完全沒有價值的,它至少帶給人們一種有夢想的生活,而有夢想的生活總比沒有夢想的生活要好得多。至於夢想能否實現,不是一個外在的問題,而是包括著主觀努力在內的。持之以恆的努力,夢想便可以實現。 夢想是理想的一個通俗表述,也使理想具有了一種新的個性。
(來源: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