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之所以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原因在於目前的經濟結構失衡,這將造成經濟增長不能長期持續。因此,能否成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在於能否針對經濟結構失衡的根源對症下藥。筆者認為,經濟結構失衡的根源在於儲蓄率與消費率的失衡。這些年,我國消費率持續下降,2010年,居民消費率降到33.8%,最終消費率下降到47.4%,遠低於美國的87.7%、歐盟的80.7%、日本的78.6%,也明顯低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67%左右的水平。另一方面,居民的淨儲蓄率卻不斷上升,2010年城鎮居民淨儲蓄率為11.1%,遠高於美國的5.3%,日本的2.7%,韓國的2.8%。
儲蓄是投資的基礎,決定投資資金的供給並最終決定投資規模的上限,高儲蓄率必定導致高投資率。儲蓄率與消費率的失衡,會導致投資的高速增長,造成投資與消費的失衡,這又必然要求保持巨額的外貿出超,以消化高投資所帶來的過剩生產能力。另一方面,過高的投資也帶來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等問題。因此高儲蓄率才是當前經濟結構呈現“內需不足、高投資、高順差”的直接原因。要解決結構失衡,必須解決儲蓄率與消費率的失衡。
儲蓄率與消費率的失衡又源於收入分配結構的不平等。邊際消費傾向隨著收入的上升而遞減,因此收入分配會影響經濟中的儲蓄率,如果經濟中貧富差距拉大,儲蓄率將上升。在我國收入分配不平等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政府收入和居民收入增長比例的失當,政府收入增長速度長期高於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其次是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的資源性和壟斷性收入分配的失當﹔最后勞動報酬佔GDP比重持續下降。我國居民勞動報酬佔GDP的比重,在1983年達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續下降,2005年已經下降到36.7%,22年間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而從1978年到2005年,與勞動報酬比重的持續下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資本報酬佔GDP的比重上升了20個百分點。
由此可以看到這樣的邏輯關系:由於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國內消費不足,造成我國的高儲蓄率,從而導致高投資率,再推向高出口率。故要解決儲蓄率與消費率的失衡問題,必須改善收入分配結構,進行收入分配改革。
經濟結構的失衡具體表現在總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和技術結構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都與收入分配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