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馬慶鈺:近50年來政治文化研究的回顧
2013年01月28日14:10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還有一大批學者所作論著分別從政治學理論的角度、從歷史學的角度、從政治制度與政治思想史的角度、從社會學的角度、從法學的角度、從經濟學的角度、從哲學的角度、從文化學的角度對政治文化多有間接涉及,其學術建樹對這個領域的研究開發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從這些論著來看,以阿爾蒙德等為代表的政治文化概念對國內學者影響甚大。與此同時,也有一部分學者以此為基礎補充了一些新見解。總結起來主要有四種關於政治文化的看法:

第一種認為政治文化是政治理論、政治制度、政治心理三個層面的綜合。如公丕祥、李義生就認為:“政治文化乃是在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作用下,民族、國家、階級和集團所建構的政治規范、政治制度和體系以及人們關於政治現象的態度、感情、心理、習慣、價值觀念和學說理論的復合有機體。”[23]持類似觀點的還有朱日耀和鄭敬高等人。

第二種認為政治文化是政治理論與政治心理和價值的綜合。如戚珩認為:政治文化“主要由三方面構成:一是以理論形態出現的政治理論、政治意識,二是以情感、習俗等表現的政治心理,三是在上述兩方面作用下形成的政治價值及判斷。”[24]劉澤華、葛荃、胡象明等人也持同類看法。

第三種完全援引了阿爾蒙德等主流派的觀點。如孫西克傾向於“接受國際政治學界對政治文化概念的限定,把政治文化作為‘政治體系的心理方面’加以研究”。[25]

第四種有些近似於費根和塔克的綜合性定義,即政治文化是心理和行為的綜合。如趙軍的觀點:“政治文化是表現由一國政治體制、政治傳統決定的公民和法人在取得經濟、政治合法利益方面產生的政治意識和政治行為總態勢的政治學范疇﹔是社會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的綜合體現﹔它在心理、政治、社會分析結合的方面提供了判定一國政治發展現狀、程度和方向的方法論基礎。”[26]

還需要在這裡論及的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國政治文化傳統”、“中國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因為這是在國內不少論著中頻繁使用的概念。圍繞這個問題,主要有三個觀點:

第一個是將其限定為歷史和過去。如劉澤華等學者在文章中指出,“我們所說的‘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與傳統的‘政治系統’相對,即中國古代君主政治賴以生成、運轉和發展的文化條件和背景。研究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不同於研究現代政治文化。現代政治文化研究以現實人的政治心態為主……。傳統政治文化的主體已消失……,要通過分析歷史文物和文獻資料展現出歷史人的政治心理、情感和意識。”[27]

第二個是將其界定為“發展到今天的東西”。如朱日耀就堅持,“每一歷史時代的人們既是傳統文化的承受者,又是傳統文化的創造者。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無法與歷史傳統隔絕……。因此,也就不能簡單地把傳統政治文化看作清中葉以前的文化,而更應該注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在歷史發展中所表現出來的連續性。我們體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是不應該把重點放在體認歷史上已經消失了的文化上,而應著重研究積澱於現時代的傳統文化。”所以,他傾向於把它認作“從過去一直發展到今天的東西”。[28]

第三個是認為“傳統政治文化”和“政治文化傳統”是不同的。首先是龐朴在I993年“東亞經濟社會思想與現代化”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發表《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一文,提出 “文化傳統是形而上的道,傳統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離道。”后來有李慎之先生對此加以更明了的解釋。他說:“傳統文化就是中國自古以來形形色色的文化現象之總和,其中任何一種,不論從今人看來是好是壞,是優是劣,隻要沒有消失,或者基本上沒有受到(1840年以來)強勢的西方文化的徹底改造的都算。但是它又是一個變化的、包容的、吸收的概念。”“文化傳統則不然。它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它的影響幾乎貫穿於一切傳統文化之中,它支配著中國人的行為、思想以至靈魂。它是不變的,或者是極難變的。因此,傳統文化是豐富的、復雜的、可以變動不居的﹔而文化傳統應該是穩定的、恆久單一的。”[29]

關於“政治文化”的涵義,我基本認同美國學者尤其是以阿爾蒙德為代表的觀點,即認為,政治文化是從一定思想文化環境和經濟社會制度中生長出來的、經過長期社會化過程而相對穩定地積澱於人們心理層面上的政治態度和政治價值取向,是政治系統及其運作層面的觀念依托。

我的理由是,如果將政治的所有方面泛文化化,那麼政治制度、政治思想與政治文化相異的特色和界限就不清了。政治思想是外在符號性質的東西,它有可能或不一定可能成為人們內化的態度和心理﹔政治制度則是文化的“物質”載體而已,它們所表現的制度文化並不在於制度本身而在於其所透露的政治價值。正如一堆建筑的文化含義不在磚瓦鋼木而在於其風格、一紙繪畫的文化含義不在紙筆硯墨而在於其神韻一樣,離開了觀念形態的精神,政治制度之物體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就是不可思議的。文化的這一觀念價值意義在中國近代以后制度變革的屢次失敗中得到了印証。

關於“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國政治文化傳統”、“中國政治文化”這三個稱說,我認為實質上是一個事物的不同稱謂。在理解它們時,不能離開人類學和社會學意義上“文化”的基本屬性。以此作為界定標准,那麼劉澤華先生等的界定側重的是政治考古意義﹔而李慎之先生的界定雖認同了“文化”本質,但其“穩定的、恆久單一的”說法又把“文化傳統”強調到了極端的程度。文化傳統再穩定也只是相對的,如果認為“它是不變的”,不僅會抵牾哲學的辯証方法,而且也忽略人性的本質。比較起來,朱日耀的看法應當是有道理的。

受上述多家之說的啟發,本文就此提出,無論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國政治文化傳統,還是中國政治文化,三者實質上都是指中國所特有的、在過去產生、經過了歷史的社會化過程、至今仍在政治生活中活著的東西,是相對穩定地積澱在中國民眾心理層面上的政治態度和政治價值取向,是中國政治系統和政治運作層面的依托。 

來源:《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2002年 第6期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馬慶鈺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