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馬慶鈺:近50年來政治文化研究的回顧
2013年01月28日14:10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四、政治文化研究的國內狀況

根據現有資料,政治文化在中國大陸的出現大約是在1987年以后。有的學者認為:我國政治文化研究由來自三個不同方向的思潮匯合而成。“首先,它是在海外華人學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思潮影響下形成的。……其次,它是在中國學者探索“文革”內亂原因的反思中形成的。……最后,它是在西方政治學研究學術思潮影響下形成的。這其中,政治文化研究也被作為一種現代政治科學的實証研究方法給予廣泛的介紹,並引起了中國政治學研究人員的極大重視”。[22]這個分析大致是正確的。尤其是第三種思潮對國內影響尤甚。首先是王滬寧在當年出版的《比較政治分析》一書中,用一章的篇幅對“政治文化”進行了較為系統的介紹(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六章)。接下來主要是來自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南開大學、天津師范大學、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一部分學者先后進入了這個新領域。1987年在吉林大學召開的“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研討會”、1988年在上海召開的“政治文化與政治發展研討會”、1991年在蛇口召開的“傳統政治文化與中國政治發展研討會”、1993年在南開大學召開的“中國政治文化學術討論會”等一系列大型學術活動,起到了總結交流成果、推動研究發展的作用。有意義的是,天津師范大學還在1998年專門成立了以徐大同為帶頭人的“政治文化研究所”並設立了自己的網站,成為90年代以后政治文化研究中的一個亮點。

經過十多年努力,國內的政治文化研究已經有了一定影響。到本文截稿時為止,值得提及的一些直接為這個領域的發展添過磚加過瓦的學者及其主要作品有:王滬寧及其《當代中國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公丕祥、李義生及其“商品經濟與政治文化觀念”(《政治學研究》1987年第1期)﹔李慎之及其“論中國文化傳統與現代化”(《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4期)﹔徐大同、高建及其“試論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基礎與特征”(《天津社會科學》1987年第5期)﹔劉澤華及其《中國的王權主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論從臣民意識向公民意識的轉變”(《天津社會科學》1991年第4期)﹔葛荃、劉澤華、劉剛及其“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導論”(《天津社會科學》1989年第2期)﹔趙軍及其“如何認識政治文化及其研究的社會意義”(《政治學研究》1987年第3期)﹔朱日耀及其“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結構及其特點”(《政治學研究》1987年第6期)﹔孫西克及其“政治文化與政策選擇”(《政治學研究》1988年第4期)﹔戚珩及其“政治文化結構剖析”(《政治學研究》1988年第4期)﹔丁春芳及其“政治文化與政治發展”(《政治學研究》1988年第5期)﹔鄭敬高及其“從三個層面看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特質”(《政治學研究》1989年第4期)﹔胡象明及其“政治體制改革中的文化障礙及克服途徑”(《社會主義研究》1989年第3期)﹔俞可平及其“政治文化論要”(《人文雜志》1989年第2期、“中國當代政治文化的基本格局與主要特征”(《學術研究》1989年第2期)﹔閔琦及其《中國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難產的社會心理因素》(雲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高洪濤及其《政治文化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0年版)﹔杜蒲及其《極左思潮的歷史考察》(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孫曉春及其“平均主義與中國傳統政治心態”(《天津社會科學》1992年第3期)﹔張明澍及其《中國政治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萬高及其“簡論政治文化”(《寧波師院學報》1994年第4期)﹔劉彤、柏維春及其“論政治文化的內涵和結構”(《政治學研究》1996年第1期)﹔馬文輝及其“論政治文化的實質與屬性”(《政治學研究》1996年第4期)﹔叢日雲及其《西方政治文化傳統》(大連出版社1996年版)﹔馮鋼及其“政治文化與西方政治發展理論”(《浙江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孫正甲及其《政治文化學概論》(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李傳柱及其“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及研究意義”(《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王卓君及其《文化視野中的政治系統——政治文化研究引論》(東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政治文化研究的緣起、概念和意義評價”(《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張浚及其“政治文化研究興起的背景及其思想淵源”(《政治學研究》1998年第2期)﹔王運生及其“中國轉型時期政治文化對政治穩定的二重作用”(《政治學研究》1998年第2期)﹔馬慶鈺及其“論家長本位與權威主義人格”(《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發展邏輯”(《政治學研究》1998年第2期)、《告別西西弗斯——中國政治文化分析與展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金太軍及其“論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政治社會化機制”(《政治學研究》1999年第2期)﹔童世駿及其“政治文化和現代社會的集體認同”(《二十一世紀》(香港),1999年4月號)﹔呂元禮及其《政治文化:轉型與整合》(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王樂理及其《政治文化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陳海燕及其《中俄社會轉型時期政治文化特征比較》(《文史哲》2000年第3期)﹔李月軍及其“近20年來中國政治文化變遷與分析”(中國研究2000年11月號)、“政治文化對‘文化大革命’的支撐與推延作用及其有限性(《中國報道周刊》2001年11月號總第129期)﹔馬德普主編《中西政治文化論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等等。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馬慶鈺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