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麗
9日,教育部年度工作會議透露,歷時20年,2012年中國首次實現教育財政性投入佔GDP4%的目標。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會議明確提出,今后要在保証教育經費持續穩定增長和用好管好上下功夫。(見1月11日《南方日報》)
何以說歷時20年?是因為在1993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確定了到2000年年末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達到4%的目標。也就是說,我們實現這個目標,用時比預定晚了12年時間。
這些年來,高速發展的中國多是提前實現某個目標的新聞,猛一下鑽出這麼一個晚了12年終於實現目標的消息,筆者作為一個在農村工作的教師,更多的感覺是悲愴。
我們所謂的“再窮不能窮教育”,實際上已變成了一句空話。往者已矣,來者可追。如果說,以前我們國家太過差錢,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到發展上,用到解決溫飽上,致使教育投入相對較少,那麼,當我們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也超過5000美元的時候,教育投入就不應該也不敢像過去那樣艱難了,應該把“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落到實處,真正加大教育投入。
而且,就目前看,教育投入不足,已經成為影響我們整體發展的短板。投入不足,先是弱了教育。像筆者所在的南陽市鄉村學校,教師月收入大約1500元左右,多年來幾乎沒有過高規格的學習培訓機會,教師隊伍不很穩定,知識老化現象較嚴重,很難做到教學質量和水平隨著時代的需要逐步提高。同時,國家投入少,公民個人和家庭就必須投入得多。零點調查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家庭子女教育的支出比重已接近家庭總收入的1/3。這在很大程度上已影響了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筆者就經常遇到家長這樣問:“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不行就讓他打工算了。”一項名為《中國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困境與出路》的調查報告顯示,有的農村輟學率已達6.67%。其次就是影響社會和諧。投入少,資源就不足,分配更難公平,一系列社會問題就出來,像農村有些地方學生上學還要自備桌椅﹔像城市有些所謂的好學校人滿為患,而很多新建城區缺少學校配套﹔像一些地方學校亂收費等。三是影響發展速度和質量。國家何以一再強調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因為我們的創新能力不足,而創新能力不足,是不是和教育質量有關呢?
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希望新的一年以及將來更長的時間,我們能像教育部長所期望的那樣,從中央到地方,都來重視教育投入,保持教育財政性支出持續增長,為我們經濟社會長遠發展,也為人的全面進步,打下牢固的基礎。⑧4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