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空餉”是嚴重的政治腐敗問題,主要表現為國家財政供養人員在編不在崗、死亡不注銷、調出不下編、虛報冒領薪酬等,從而造成國家財政資金的流失和組織人事管理的混亂,直接影響到政府職能的有效發揮。揆諸史實,歷史時期“吃空餉”現象層出不窮,花樣繁多,其中軍隊虛報兵數冒領軍餉尤為典型。北宋禁軍“吃空餉”問題便曾給北宋政治帶來極大的危害。
禁軍是北宋的正規軍,作為“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宋史》卷187),承擔著固守防衛、維護國家安全的重任。北宋開國初,太祖太宗整飭軍政,嚴明軍紀,禁軍“吃空餉”現象尚不多見。至真宗朝,兵籍不實的情況有所顯現。景德年間已出現兵籍奏報與管理中虛報隱漏之弊,以致中央下令軍隊上報兵籍要信息准確,“不得隱漏”(《續資治通鑒長編》卷56)。自仁宗朝始,禁軍“吃空餉”現象日漸增多。按規定,北宋禁軍馬軍四百人、步軍五百人為一指揮,而此時各指揮編制不滿員的情況已相當普遍,《宋史》載“額存而兵闕”,馬軍一指揮僅數十騎,步軍不滿一二百,虛籍委實不少。英宗朝時,禁軍一指揮隻有二三百人,“虛費將窠請受”(《宋朝諸臣奏議》卷121),軍隊借虛籍之便冒領軍俸,“吃空餉”遂滋生蔓延開來。
神宗朝時,禁軍兵籍管理弊竇叢生,“揭去舊數而不存按檢”,以致“兵數皆無籍可考”(《續資治通鑒長編》卷493)。兵員人數無籍可考,為軍將隱瞞虛佔和“吃空餉”提供了便利。熙寧年間為增加財政收入,中央規定禁軍兵員有缺而不增補,原有錢糧歲給由朝廷封存,移作他用,謂之封樁缺額禁軍錢制度。但在實際執行中,官府為獲取更多缺額禁軍錢,唯務貪求封樁數多,“銷兵省費”,侵吞和竊取國家財物,兵額有缺卻不招填,“因致邊兵日少”(《宋朝諸臣奏議》卷140)。結果兵籍虛挂,實際兵卒減少,“吃空餉”則不斷加重。
士兵死亡不注銷、逃亡不下編是軍隊“吃空餉”的慣用伎倆。士兵逃亡則兵員有缺,為軍隊冒名頂替開了方便之門。特別是徽宗崇寧、大觀以降,兵弊日滋,士兵逃亡隱匿尤其嚴重,統兵者借此欺上瞞下,中飽私囊,“吃空餉”愈演愈烈。崇寧年間,僅熙河路士兵逃亡幾達四萬,然“將副人員坐視故縱而不問”(《文獻通考》卷153)。統兵者坐視士兵逃亡而不究,貪求冒領由此帶來的軍餉是根本原因。宣和五年(1123年)有朝臣奏稱:士兵逃亡而軍隊不以實聞,“諸處冒名請給,至於揀閱差役,則巧為佔破。”(《宋史》卷193)為虛報冒領,一些人巧設名目,各級組織之間相互蒙騙,虛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