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積極塑造和平崛起的良好大國心態和氣度。
國家心態和氣度,是文化軟實力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民族是否真正強大的重要指標。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不僅要具備大國的經濟、科技、軍事實力以及政治、外交影響力等,也要具備良好的大國心態和氣度。
國家心態和氣度,受國家的現實狀態和境遇所影響。在一個國家處於貧窮狀態和弱國地位時,尤其應注意克服“弱國心態”。在改革開放初期,由於國家經濟還沒有發展起來,有人據此天真地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糾正崇洋媚外的心理一度成為當時的一項緊迫任務。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加藤嘉一曾說:“擺脫‘弱國心態’,是中國民族復興的國民基礎、必經之路。任何前進中的國家與社會都曾經碰到過這個‘問題’。中國公民擺脫‘弱國心態’的同時,也應該積極‘向外看’,與外國公民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隻有在兩者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抱著‘從對方能夠學習什麼’的心態觀察對方、反省自己,中國才能比較健康地走得更遠、更踏實。”
當一個國家迅速崛起后,則應密切注意克服“強國心態”。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升。在部分國民中也出現了妄自尊大、盲目樂觀的不正常心理。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馬丁•雅克曾提出:“中國人最顯著的歷史特征是他們的文化認同和成就認知。這使得中國人能夠保持一種令人印象深刻的自我信念,盡管有著近代的百年恥辱,但從歷史上看,這種自我信念也轉化成了一種在文化和種族上針對他人的優越感。因為國家的復興,這自然會導致部分中國人自信心的日益增長。只是,這種自信心將會蔓延成一種優越感抑或是一種類似於過去的劃分等級的文化態度?”
在未來的復興之路上,要同時避免“弱國心態”和“強國心態”兩種干擾,切忌大國心靈的迷失。特別是面對國際上存在的所謂“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論調,我們要切實保持健康、理性的大國心態和氣度,在有力反擊的同時,也通過務實的行動和恰當、穩妥的方式,盡可能地降低別國對中國崛起的戒懼心理。
積極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包容、積極向上”的大國心態和氣度,已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一項緊要任務。塑造大國心態和氣度,既要有世界眼光,也不能忽視中國視角﹔既要增強民族自信心,也要避免民族優越感﹔既要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也要努力爭取國際信任﹔既要倡導和平共處的國際關系,也要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
夢想是最好的激勵,夢想越執著,信念越堅韌。復興大業是一代代中華兒女銘刻心底的光榮夢想,它承載了中國近百年來的歷史大勢,也寄托著中國的未來大勢。1938年4月,毛澤東在抗大第三期第二大隊畢業典禮上,曾借《西游記》裡唐僧師徒的不同特點說過一段富有哲理、飽含深意的話:
唐僧這個人,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經,遭受九九八十一難,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堅定的。但他也有缺點,麻痺,警惕性不高,敵人換個花樣就不認識了。豬八戒有許多缺點,但有一個優點,就是艱苦,七絕山臭稀柿胡同就是他拱開的。孫悟空很靈活,很機智,但他最大的缺點就是方向不堅定,三心二意。你們別小看了那匹小白龍馬,它不圖名,不為利,埋頭苦干,把唐僧一直馱到西天,把經取回來,這是一種朴素、踏實的作風,是值得我們取法的。
唐僧師徒身上所體現出的這些優點,正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根本法寶,也為未來的復興之路提供了重要啟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懷著虔誠之心和敬畏之心,循著革命先輩的足跡,把握國家大勢的根本,堅定正確的方向,保持艱苦朴素的作風,採取靈活機動的策略,發揚苦干、實干加巧干的精神,為成功取回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所魂牽夢縈的“復興真經”,作出當代中華兒女的應有貢獻!
(選自王浩雷《國家大勢》,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