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前言 國家大勢與復興大業
2012年12月20日10:3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具體而言,從“基本實現小康”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邁進的發展階段,我們又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呢?這就要求我們從國內和國際兩個維度來綜合分析和判斷,縱向上要對當前我國發展中所出現的階段性特征及面臨的形勢有全面而深刻的認識,橫向上要把中國復興放在世界綜合國力此消彼長的版圖中加以對比,從而找准位置,找到差距,做到“心中有底數,前進有方向”。

一方面,從國內維度來看,經過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升。但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發展仍是當代中國的第一要務。當前,中國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改革的攻堅時期和社會矛盾的頻發時期,未來發展仍面臨著諸多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風險和挑戰。

在經濟建設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國民經濟朝著協調發展的方向闊步前進。但是,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尚未根本扭轉,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依然十分艱巨,資源緊張和環境保護等問題日益凸顯。

在政治建設上,中國共產黨將黨內民主視為“黨的生命”,將人民民主視為“社會主義的生命”,從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到不斷擴大人民群眾有序政治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逐步發展和完善。但是,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意願日趨強烈,各種腐敗、“潛規則”和既得利益滋生蔓延的態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民主法制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尚不能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既“慢不得”、也“急不得”,面臨著壓力和風險的雙重考驗。

在文化建設上,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局面初步呈現,全黨全社會對文化軟實力重要性的認識更為深刻,文化產業成為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戰略方向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與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任務相比,與改變中外文化軟實力對比差距的任務相比,目前我國整體文化服務水平還不高,文化服務總量明顯不足,城鄉差距較大、區域分布不平衡的文化發展狀況短期內很難扭轉,文化產業集中度也不高,缺乏骨干企業和知名品牌,文化體制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這些都是制約我國文化發展的現實瓶頸。

在社會建設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新局面得以確立的今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已成為國家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一環,保障和改善民生越來越上升為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當前正處在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矛盾在企業改制、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環保、維權、勞資糾紛等領域呈現高發態勢,各種矛盾沖突疊加交錯,涉及社會各個階層。從根本上講,這些社會矛盾的實質是深層次的利益沖突,其產生的根源主要是人民群眾日益增強的權利意識與缺乏制約監督的公權之間的矛盾。而對社會利益結構進行調整,則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全局,非一日之功。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化,也對社會建設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另一方面,從國際維度來看,經過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發展,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已成為國際經濟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我國與世界先進國家之間的差距仍然較大,要實現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戰略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相當長時間的艱苦奮斗。

在經濟上,改革開放以前,中國佔全球經濟總量的比例不到5%﹔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這一比例回升到大約10%。如果以目前中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比例來計算,我國經濟總量至少要佔到世界的20%、人均國民收入達到世界人均水平,才能談得上初步復興。如果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作為復興的標准,我們的差距則會更大。

據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5》預測:中國將在二十一世紀前五十年達到世界經濟現代化的中等水平﹔在二十一世紀后五十年,達到世界經濟現代化的先進水平,經濟現代化水平進入世界前十名左右。報告起草者同時還警告,經濟現代化是一個可能停滯、中斷或倒退的過程。近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就曾經出現過兩次中斷、倒退,第一次是1937到1945年的抗日戰爭,中國的現代化當時倒退了二十年左右﹔第二次是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國現代化也出現了重大倒退。在本世紀前五十年,中國經濟現代化至少將面臨經濟質量、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競爭力三大瓶頸。其中,重中之重是提升經濟質量。

在科技上,從公元前三世紀到公元十七世紀,中國一直牢牢佔據世界重大科技成就的半壁江山。然而,近兩三百年以來,中國卻被西方世界遠遠地甩在后面,甚至在新中國成立時我們連一輛拖拉機、一輛汽車都不能自主制造。盡管經過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追趕,中國科技水平顯著提升,在一些科技領域也取得了世界領先的地位,如2010年中國的國際專利申請量已躍居世界第四。但從總體來看,目前我國在基礎科學理論創新、前沿問題研究及關鍵技術研發上,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

在文化上,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是人類優秀文明的領跑者。中華文化崇尚以人為本的仁義觀念,在公元一世紀就頒布過禁止使用奴隸的法令,比西方早一千多年﹔中華文化主張和而不同,各種宗教、文化和諧相處,很少發生大規模的宗教迫害和宗教戰爭﹔中華文化追求協和萬邦,歷史上極少對外發動戰爭,“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更是開創了世界古代歷史和平交往的典范﹔中華文化也包含深厚的政治文明,中國的科舉制要比西方的文官制度早一千多年……但后來由於封建統治者固守封建專制制度,採取閉關鎖國政策,中國逐步喪失了在世界文化中的主導地位。

當前,文化上的差距仍是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最突出的差距之一,在全球新聞、輿論、價值觀傳播秩序中“西強我弱”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變。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中國對外貿易總體上雖是順差,但在文化貿易領域卻存在較大逆差。據統計,中國文化產業佔世界文化市場份額的比例為3%,而美國則高達40%。從這個意義上看,目前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文化發展差距比經濟發展差距更大,任務也更為艱巨。

正是基於對未來復雜形勢和諸多不確定性的分析研判,美國學者喬治•弗裡德曼在《未來一百年大預言》一書中寫道:“任何關於未來的探討,都必須先從中國說起。擁有全球1/4人口的中國常被列入未來世界強國,它的經濟在近三十年裡突飛猛進,這無疑使其成為一個重要的強國。但是三十年的持續增長並不意味著這種勢頭永不停滯,也可能正在逐漸減弱,這對中國而言意味著它可能要面對一系列的社會和政治困擾。” 2011年底,曾首先提出“金磚四國”概念,並對新興經濟體國家發展前景作出過樂觀預測的國際知名投行高盛,也開始重新審視其之前的觀點,認為由於經濟增長潛力已見頂,“金磚四國”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這需要引起我們的警醒和深思。

無論是從國內發展的形勢來看,還是從國際對比的差距來看,中國的復興之路目前都處於向上“爬坡”的關鍵時期,依然面臨著“向何處去”的重大抉擇。面對未來的一切風險和挑戰,我們不能消極悲觀,更不能驕傲自滿,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准確把握我國的歷史方位,找到差距和不足,制定正確的發展思路和舉措,不斷將復興大業推向新的歷史高度。正如胡錦濤所指出:“我們完全有理由為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們沒有絲毫理由因此而自滿,我們決不能也決不會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