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從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的高度,科學闡明了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指導原則和建設重點。當前,非戰爭軍事行動作為我軍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使命的重要任務,日益成為牽引部隊建設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必將有力引領軍民融合式發展向更高層次、更廣范圍和更深層次拓展。
牽引軍民融合不斷深化
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涉及軍地雙方,綜合保障要求高,隻有緊緊依靠依托國家整體經濟實力,軍隊遂行任務才有堅實基礎。近年來,我軍積極參加抗震、抗洪、遠洋護航、國際救援等非戰爭軍事行動,關鍵時刻經受住了考驗,全方位鍛煉了隊伍,磨合了軍地應急聯動機制,在實踐中驗証了軍民融合式建設成效。
非戰爭軍事行動具有部隊成建制成規模參加、連續作戰等鮮明特征,對於加快軍民融合式發展具有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能夠在近似實戰條件下及時發現並解決能力上的短板、建設上的缺項。這為我們論証測算能力建設需求提供了實踐基礎,給確立軍民融合目標任務指明了路徑。
非戰爭軍事行動還具有較強的社會性、開放性,需要社會各階層各行業參與﹔而且任務部隊和受災群眾的保障需求相近、關聯度高,便於軍地協作、整體籌劃。特別是在搶險救災、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行動中,對救死扶傷、搶修搶通等需求更加緊迫、更為直接,必然要求一些后勤保障要素從傳統意義上的“配角”轉為直接參戰的“主角”,更有利於發揮后方保障軍地通用的特性,整合各種保障力量,形成軍民融合一體保障的強大合力。
依靠軍民融合提升應急能力
非戰爭軍事行動大都具有突發性強、難以預測等特征,第一時間掌握准確信息至關重要。軍地之間必須建立健全信息報知、情報會商、行動監控與評估等合作機制,為行動決策提供可靠依據。一是聯合偵察監測。科學整合軍隊情報偵察和地方應急管理、災情監測等力量,構建上下貫通、左右相聯的信息報知網絡。二是聯通共享平台。利用信息柵格技術和路由拓展功能,對接軍地應急平台,建立聯合應急指揮系統,實現基礎數據共用、情報動態共享。三是聯席會談協商。成立軍地聯合指揮機構,平時定期會商,遇有重大事件及時啟動應急預案,臨機組織集中會商,快速研判形勢,提高應急處置時效。
非戰爭軍事行動裝備器材既有軍地通用的,也有軍隊專屬和特定任務專用的,種類多、消耗大、需求急,應逐步建立軍地兼容、通專結合的聯儲機制。國家層面,應主要搞好應急物資儲備頂層設計,構建國家、軍隊、地方三位一體、管理高效的物資聯儲模式。軍隊層面,應主要突出應戰、兼顧應急,在庫存容量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適當增加野戰食品、御寒被服、油料、帳篷,以及通用裝備器材儲備,優先落實國家級、省級應急專業力量隊屬儲備,並建立一定規模的機動儲備,提高應急自我保障和支援地方能力。
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復雜性要求應急力量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技術性,必須統籌軍地資源,依托專業力量建設一批過硬的對口應急力量。軍隊還應支持配合地方政府,在地質災害多發區域、洪澇災害多發流域預建預設交通、倉儲等應急設施﹔搞好國家級省級應急專業力量進出道路和駐地周邊交通設施配套建設,確保遇有任務能夠快速機動。對擔負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的重點部隊,應優先安排基礎設施配套整治,幫助部隊建好專用裝備庫房、專業訓練設施和相關戰備庫室、指揮平台。
各種災難和突發事件情況緊急、破壞力強、耗費巨大,必須統籌利用軍隊地方力量,協調一致地實施保障。應建立標准化保障體系,研究細化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的物資器材消耗和津貼補貼標准,明確緊急調用各類戰備儲備的程序、權限和要求等,避免“一事一標准”“一次一協調”的尷尬現象。應充分運用保障社會化改革成果,推動社會化保障由平時服務向戰時保障、由在營服務向野戰保障、由常態服務向應急保障轉變。
在軍地互動中實現雙贏
職能定位上防止“越俎代庖”。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是軍隊使命任務的拓展,不是根本職能的轉換,任何時候都必須把備戰打仗作為首要任務。在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中,應准確把握軍隊使命任務和職責需求,以地方政府為主、實施統一領導,積極承擔並努力干好自己應該干、能夠干的事,發揮好支援配合和“突擊隊”“生力軍”作用,做到在用兵中練兵強兵,體現和平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價值。
能力建設上防止“本末倒置”。核心軍事能力不僅事關能否打贏未來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也事關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否取勝。在拓展深化軍事斗爭准備過程中,要防止“弱化”核心軍事能力主體地位,“泛化”和片面強調非戰爭軍事行動的傾向。在大力加強核心軍事能力建設的同時,可促進應戰能力與應急能力相互轉化、應戰儲備與應急儲備有機結合、應戰設施與應急設施有效銜接,使部隊始終具備和保持較高的應急應戰能力。
力量布勢上防止“貪多求全”。堅持骨干在軍、主體在民,科學合理地確定軍隊應急專業力量建設規模和類型,對地方已有的應急專業力量,軍隊應當少建或者不建﹔地方急需、部隊特有的陸航、舟橋等專業力量,應當重點建設。特別應當注意發揮民兵預備役部隊組織健全、熟悉當地情況的獨特優勢,針對不同地區多發災害性質和部隊部署情況,按照地緣互助、資源互惠、功能互補思路,就地就近建設一批區域性應急專業力量,確保一旦有事,能夠快速出兵、及時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