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要
●完成雙重歷史任務,應當以聯合作戰力量的標准為標准,而不是以陸軍履帶化程度作為機械化建設的標准。
●完成雙重歷史任務,應當突出新型作戰力量建設,強化其應有的戰略威懾和實戰制勝功能,並引領軍隊整體作戰能力實現同步躍升。
●完成雙重歷史任務,應當實現機械化與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和有機統一,同時適應“以劣勝優”和“以優勝劣”兩種不同的制勝體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以國家核心安全需求為導向,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按照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構想,加緊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雙重歷史任務,力爭到二○二○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深刻理解這一任務,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值得重視和研究。
完善聯建標准
加緊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雙重歷史任務是有建設時間節點的戰略性任務,有了時間節點,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聯建標准。聯建標准就是聯合作戰力量的機械化建設標准和信息化建設標准。強調這一點,是有原因的。
我軍是一個由陸軍發展起來的軍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陸軍建設的標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全軍建設的標准。以前,機械化的主要標准,是指陸軍部隊軍用車輛的履帶化程度,也就是陸軍履帶戰斗車輛、履帶保障車輛在總的軍用車輛中所佔有的比例。21世紀的信息化戰爭,要求建立聯合作戰部隊,形成聯合作戰能力。因此,軍隊建設的標准應當以聯合作戰力量的標准為標准,而不是以陸軍履帶化程度作為機械化建設的標准。
聯合作戰部隊的機械化標准,既包括陸軍的履帶化車輛建設,也包括海軍、空軍、第二炮兵的機械化建設和陸軍新型作戰力量的機械化建設。機械化的總體指標主要包括:規模化的戰略戰役投送能力,高速的作戰平台機動能力,高效的彈藥攜行與投放能力,高侵徹力的彈藥毀傷能力,高強度的物理防護能力。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空軍、第二炮兵,機械化的總體水平和發展前沿水平還都有待於提高。機械化水平的參照系主要有兩個:一是接近物理運動的極限,二是與潛在對手的機械化能力相當。軍隊的信息化不能建立在摩托化和低水平機械化的水平之上,而需要建立在具有強大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的機械化水平之上,實現信息效益向作戰效益的高效轉換。
聯合作戰部隊的信息化標准,主要體現在偵察網、通信網和導航網三種網絡的建設水平上。偵察網解決戰場知情問題,通信網解決點、面作戰力量的體系化聯接問題,導航網解決信息化作戰平台和彈藥的精准運動問題。從信息化建設基本要求的角度看,就是要解決不但有“三網”,而且有高質量的“三網”問題。軍隊信息化建設也分作三個基本等級:第一等級是實現自聯,具有作戰單位自身的網絡化偵察、通信、導航能力,其中包括利用上級或戰略資源生成的能力。第二等級是實現互聯,將作戰單位的局域網融入聯合作戰信息網,具有聯合作戰的參與能力。第三等級是全面提高網絡的實戰運用能力,包括建立高效的網絡聯合指揮機制,生成網絡化運行的聯合作戰態勢圖,完善軍兵種作戰平台橫向協同機制,構建網絡武器控制協議,建設網絡鏈接防護系統,以及全面提高信息網絡的抗干擾、抗摧毀能力等。
打造新型力量
世界上的主要軍事強國和我國周邊許多國家、地區的軍隊,有的已經實現了機械化,有的不僅實現了機械化而且在信息化軍隊建設上也處於領先地位。我軍如果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趨地搞機械化、信息化雙重建設,就會出現“跟隨式”發展必然要面對的不利情況:那就是我軍的武器裝備體系始終是軍事強國武器裝備體系的“降級版”甚至“代差版”。在這樣的基礎上,搞戰法創新容易讓人家摸清底牌,搞作戰行動創新容易讓人家掌握規律,搞作戰體系創新容易讓人家理清脈絡。結果,就是處處受制於人,甚至可能在武器裝備建設階段就誤入潛在對手的“技術埋伏圈”或“管制癱瘓閥”,未戰而先敗。
我軍歷史給出的答案是,武器裝備落后更要在力量構成上靈活多樣,軍事技術水平低下更要在戰斗力釋放方式上尋求特色和優勢。解放戰爭時期,在國民黨軍大量裝備美式裝備的情況下,人民解放軍雖然以步兵和少量炮兵為主要戰斗力構成要素,但卻創造和形成了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后退,在運動中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戰略戰術。繼承我軍的光榮傳統,不是一句空話,在加緊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雙重歷史任務的過程中,不能隻跟在外國人后面進行跟隨式建設,而應當將創造性和靈活性發揮到軍隊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過程之中,后發不甘落后,成長重在出新,注重運用機械化和信息化相結合的方式,打造我軍新型作戰力量。
未來打什麼樣的仗,就建什麼樣的力量﹔可能應對什麼樣的軍事安全威脅,就發展什麼樣的能力。突出新型作戰力量建設這個重點,必須按照全面統籌、適度超前、科學推進的思路,不斷加大建設力度,加快建設速度,使其真正發揮應有的戰略威懾和實戰制勝作用。在具體的建設過程中,需要堅持的原則可以表述為“敵怕我建、敵高我奇、敵多我精、敵少我眾”。“敵怕我建”,就是建設能夠有效打擊敵方作戰體系重要節點的力量﹔“敵高我奇”,就是在敵方信息化武器裝備技術總體上高於我方的情況下,形成技術原理出奇、戰術組合出奇、行動套路出奇的局部優勢力量﹔“敵多我精”,就是在敵信息化武器裝備多於我方的情況下,重點發展高精尖作戰力量,建出我軍的特色作戰力量﹔“敵少我眾”,就是發揮我武器裝備研制生產得天獨厚的人力資源優勢,長時間以多於對手的人力智力資源,研制、生產、升級武器裝備和作戰力量,在新形勢下打一場生成機械化、信息化雙重戰斗力的新型人民戰爭。
建設制勝體系
在加緊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雙重歷史任務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之一,就是處理好技術與戰略戰術的關系問題。機械化、信息化主要是技術和資源問題,制勝對策則主要是戰略戰術問題,技術要為“戰場藝術”服務,而不是相反。以什麼制勝對策打仗,軍隊的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就需要完成與對策相適應的建設任務。21世紀初,我軍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應當兼顧“以劣勝優”和“以優勝劣”兩個方面的制勝對策,並將高技術支持下的武器裝備建設,升級到高管理支持下的新型作戰力量體系建設的嶄新水平。
“以劣勝優”不是主動謀求的,而是面對現實的對策。從制勝原理角度講,“以劣勝優”的關鍵是不打堂堂之陣,不在對手的強項上爭鋒,而要發揮自己的特長,化局部劣勢為整體上的優勢。針對敵作戰體系的關鍵節點,實施精確突擊,奪取體系對抗的主動地位。因此,機械化和信息化,都需要重點加強攻勢作戰力量建設,包括遠程打擊、遠程投送、遠程信息支援等方面。同時,也需要做好防護能力建設,以機械化和信息化手段相結合,打造假目標與電子干擾相結合、硬抗擊與軟屏蔽相結合、目標防護與佯動消耗相結合的新型陣地、新型戰場。
“以優勝劣”的仗,也不好打。現代戰爭需要審慎控制戰爭規模,精確實施作戰行動。關鍵是如何勝得謀深力巧,勝得讓自己人驚喜,讓作戰對手驚懼,讓旁觀者嘆服。通常,需要以高速度、高精度、低傷亡、低損耗的作戰行動,在較短時間內達成戰爭目的。綜合作戰指標至少有三條:一是低傷亡,二是控制高性能彈藥的消耗量,三是快速奪取戰場主動權。雙重建設應與“以優勝劣”的制勝對策緊密契合,對弱敵形成遠戰力量的代差優勢、作戰體系的聯動優勢、作戰行動的時效優勢,首先奪取局部主動,進而發展為全局主動,最終達成高效益低傷亡作戰的目的。和平時期的軍事力量運用,需要針對反恐怖、邊境突發事件、境外維和維權等復雜情況,進一步放大“以優勝劣”的作戰體系建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