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近日,有幸獲贈姜春雲同志主編的《拯救地球生物圈——論人類文明轉型》一書。該書立意高遠、視角新穎、內涵豐富,科學性、系統生、實踐性強,研讀后深受震撼和啟發。生態文明既是一種路徑,更是一種發展理念,它是科學發展這一黨必須長期遵循的指導思想的必然結果。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到“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的指引,再到“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的路徑,十八大提出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已超越了單純的節能減排、節約資源、生態健康,保護環境的狹義范疇,上升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升社會文明水平的現代化發展高度,彰顯出中華民族對子孫后代、對世界負責的精神。作為千萬人口大市臨沂,大力弘揚沂蒙精神,深入實施全省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改革試點,加快建設生態臨沂、幸福臨沂,是打造全國革命老區科學發展示范區的必然要求。
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在休養生息中維護生態系統
馬克思指出:“自然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是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人是自然環境的產物,同時又是自然環境的改造者。在世界性的工業革命造就的工業文明,帶來急劇增強的生產力和對大自然的掠奪性利用,造成森林銳減、土壤退化、水質惡化、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物種減少等生態問題。傳統的工業生產排放大量廢氣、廢液和廢渣,超出了環境的自淨能力,造成當今的環境危機。對此,書中以飽蘸深情的筆調寫道:“平心而論,地球生物圈孕育、撫養了人類,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慷慨無私地奉獻了千百萬年,竟然在人類的無情掠奪、
摧殘下落了個傷痕累累的下場,實在太不公道、不正義,也不應該了!”
“生態惡化的沉重代價,促使人們幡然醒悟——必須作出新的歷史性選擇。”這就要求人們與時俱進、更新觀念,盡快擺脫“征服自然”的錯誤傾向。
就如何保護生態系統,書中指出:“休養生息是修復地球生物圈的捷徑”。立足當地實際,適應稟賦特點,保護生態系統,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客觀需要,也是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臨沂市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區東南部和魯東丘陵南部,境內有大小山峰7000多座、河流1800余條、水庫近1000座,生態資源相對豐富。但是,作為正處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期的千萬人口大市,生態系統面臨的壓力不容忽視。多年來,臨沂市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著力做好“護綠、保水、造林”三篇文章。一是“保護綠肺”強基礎。設立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水源地保護區等受保護區域50多處,其面積佔全市面積的15%。其中,蒙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 1125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高達90%,1200多種植物、100余種動物得到有效保護,成為“物種之庫”、“沂蒙綠肺”。二是“治理水脈”促優化。“江河是生物圈的血脈循環系統”,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有重要的水文與生態功能。臨沂市立足水系廣布的實際,大力實施“上游生態修復、中游河道整治、下游濕地防護”一體化工程,北部山區有“山頂鬆柏戴帽、山坡果林纏腰、山下良田成片、河溝魚鴨歡跳”的100多個小流域,中部丘陵地區有“水清、流暢、岸固、灘綠、景美”的生態河道,南部平原區域有“一河清水、兩岸秀色、三季花香、四季常青”的16處濕地,全市除險加固后的千座水庫,像顆顆珍珠鑲嵌在臨沂大地。臨沂市代表山東省接受國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考核獲第一名。三是“綠染沂蒙”構屏障。建設50萬畝環城林帶,使森林“圍城、繞城、綠城、美城”﹔實施“見縫插綠、拆牆透綠、屋頂植綠、垂直挂綠、拆硬鋪綠”,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成為國家園林城市﹔實行生態造林補助,大搞荒山綠化、道路綠化、村庄綠化,每年造林40萬畝以上,全市建成“綠色通道”4364公裡,發展有林地67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1.5%。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在結構優化中培植生態經濟
經驗証明,當一個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土地、資源、能源、勞動力等要素成本迅速上升,投入邊際效益遞減。那種過於倚重資源消耗、投資驅動的外延式發展路子勢必難以為繼。解決社會需求變化、產業適應性轉型升級這一發展難題的根本之策,就是全方位地調整產業結構,向技術密集化、高附加值型產業轉變,向三產業服務業傾斜,推動經濟增長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社會發展由追求速度轉向追求質量效益。
近年來,臨沂市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把經濟發展的重心轉到質量效益上來。第一,“放大優勢”發展現代農業。“農田是生物圈的‘潛能轉化系統’”,“改善和恢復農田生態功能,意義重大”。千萬畝農田是臨沂最大的人工生態功能區。臨沂市充分發揮青山綠水優勢,堅持走“農業經營規模化、生產標准化、營銷品牌化”路子,以沂沭河高效生態特色農業長廊、環蒙山林果和中藥材、臨郯蒼優質高產田“一廊一環一板塊”為主,發展 500萬畝優質農產品基地,推行了“畜—沼—果(菜)”等循環農業模式,認証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和地理標志產品1000多個,“生態沂蒙山、優質農產品”的市場品牌形象更加鮮明。第二,“五高一低”做強新型工業。作為后發崛起的地區,必須認清工業的環境影響,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為此,臨沂市堅持生態優先和“以畝產論英雄”,積極發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產業關聯度高、投資強度高、地方財稅貢獻高、污染能耗低“五高一低”項目,堅決不要帶血、帶污、失衡的 GDP﹔為避免產業布局散亂,制定市縣鄉“三級產業定位”體系,出台“飛地經濟”政策,引導工業向園區等優勢區域集中,以集聚促集約發展。全市重點發展機械、食品、冶金、化工、木業、醫藥六大“千億級”主導產業﹔以建設新型產業集聚區、“兩型社會”建設試驗區和“轉調趕超”先導區為目標,在每個縣區集中發展3個左右支柱產業﹔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原則,每個鄉鎮重點培植一兩個特色產業。第三,“物流天下”帶動現代服務業。研究表明,服務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僅為第二產業的1/5。用現代物流理念和業態提升改造傳統商貿物流業,著力建設物流天下的商貿強市,是臨沂市調整產業結構、降低能源資源消耗的重要舉措。正在實施國際化戰略的臨沂商城現有專業批發市場104個,2011年實現商品交易額1500億元,增強了經濟發展活力,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全國最大的冷鏈物流企業榮慶物流、山東省最大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立晨物流等一批龍頭企業,支撐起“中國物流之都”。第四,“親情沂蒙”引領生態旅游業。生態旅游是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的最佳結合點。把“紅、綠、古、商、泉”資源整合起來,實施商貿、文化、旅游一體化開發。打造了溫泉度假、濱河長廊、鄉村農家等生態旅游景區,每年3000多萬人次徜徉於沂蒙山水,“好客山東、親情沂蒙”深入人心。
切實轉變行為方式在生態倫理建設中弘揚生態文化
“近現代以來自然生態系統的日趨惡化,與人類倫理道德缺失是分不開的”。這是書中對生態環境惡化根源的深刻剖析。道德是規范人的行為的准則。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承擔起保護自然的道德義務和道德責任。因此,必須把道德從調整人和人之間及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擴展到調整人和自然的關系,重視道德在保護環境、保護自然方面的功能。書中關於生態倫理道德的闡述,是人類道德的進步和完善,是人類道德建設的新境界。從根本上遏制和破解日益嚴重的生態退化、環境危機,必須通過創新載體,加強生態倫理建設,弘揚生態文化,喚起人們對自然的“道德良知”。
建設生態倫理道德,必須注重教化育人。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發表的《21世紀議程》指出:“教育對於改變人們的態度是不可缺少的,對於培養環境意識和道德意識,對於培養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和公眾有效參與決策的價值觀與態度、技術和行為也是不可缺少的。”生態倫理道德文化所蘊含的利他主義精髓,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應當加強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公職人員教育,注重媒體傳播和非政府組織參與,使生態文明進課堂、進社區、進媒體,提高生態倫理道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臨沂市自覺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注重歷史傳承文化遺存的保護與挖掘,打響了“綠色文化”、“紅色文化”、“鄉土文化”三大文化品牌,把生態文明列入中小學教育和黨員干部培訓的必選課程,在全市新聞媒體開辟專題專欄常態化宣傳,使生態文化日漸深入人心。
建設生態倫理道德,必須豐富活動載體。作為提高人們生態倫理道德水平的主要渠道,開展富有特色的生態文明創建活動,既是改變人們內心“征服自然、掠奪自然”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營造生態文明良好氛圍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居民倫理道德水准、加快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今年以來,臨沂市結合文明城市、鄉鎮、單位創建活動,將生態文明之風吹向更加廣闊的領域。“講文明樹新風”、“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等活動,使得全市各條戰線的干部群眾以飽滿熱情參與文明城市創建活動。2011年,臨沂以地級市第一名榮膺全國文明城市。
建設生態倫理道德,必須做到生態惠民。實現全民生態倫理道德水平提高、人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關鍵要以惠及百姓為立足點和出發點,使人們深刻理解“不僅要把自然看作可利用的資源,更要把它看做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榮。近年來,臨沂市在生態惠民上大做文章,積極開展了各種綠色創建活動,打造市級以上綠色社區、綠色學校、花園式小區、花園式單位、綠色家庭等 5200個,環境友好型企業、循環經濟試點企業等150多家,157個鄉鎮中有56個爭創省級環境優美鄉鎮,全市65%的行政村實現了硬化、淨化、綠化、美化、亮化“五化”達標。人改善環境,環境也影響人。廣大人民群眾在參與中受到教育,在環境改善中受到觸動,文明素質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良好生活習俗和文明行為方式逐漸成為時尚。臨沂成功創建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衛生城市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爭創全國雙擁模范城實現“三連冠”。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思想,蘊含著無限的生態文明理想。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我們隻要不斷汲取前人智慧,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真正從傳統工業文明轉向現代生態文明,做到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同步實施、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步推進、產業競爭力與環境競爭力同步提升,就一定能使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生產更清潔、環境更宜居,創造出人人共享生態文明的美好未來!
(作者系山東省臨沂市人民政府市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