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制表:邱玥
“就業是民生之本。”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並將其作為“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報告中還提出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實現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這些都需要在保持穩定就業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在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如何能夠穩定就業數量,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是老百姓最關心的話題。
一份亮麗的就業形勢清單
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日前發布的消息來看,今年1—10月,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到1123萬人,不僅提前超額完成全年新增就業900萬人的目標任務,而且新增總量為2004年以來同期最高水平。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就業能夠保持穩定增長著實不易。
從世界形勢來看,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就業情況不容樂觀。截至2011年底,全球失業者總數達到了創紀錄的1.96億人,發達經濟體和歐盟國家平均失業率為8.5%。今年一季度,西班牙失業率達到24.4%,創20年來新高,居歐洲國家之首,全國有170萬個零就業家庭。據國際勞工組織預測分析,2012年全球失業人數預計將增至2.02億人,失業率將達到6.1%,2013年還將有500萬人失去工作,失業率將進一步上升為6.2%。2012年至2016年間,全球失業率預計將保持在6%以上。
對比之下,目前我國就業形勢卻保持穩定,並且預計全年城鎮新增就業有望創新高。考慮到我國宏觀經濟已於近期逐步企穩,所以全年整體應會有更好表現。
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消息看,目前就業結構也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從地區來看,我國東部一些省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增幅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中部和西部地區增幅高於去年同期,一些西部省份增幅甚至達到50%以上。從行業情況看,制造業用人需求在下降,但是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用人需求在上升。從對企業的抽樣調查情況看,企業用工規模保持穩定,沒有出現普遍性的大規模裁員現象。
從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情況看,外出務工人員數量穩步增長,雖然6、7月份返鄉農民工數量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認為,這也與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落實有關,很多農民在農村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問題,也能夠獲得接近於城市一般打工的收益。
人社部副部長信長星表示,10年來,我國就業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從就業格局的視角看,不論是就業規模,還是就業的城鄉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素質結構,或是就業的所有制結構,都發生了深刻變化。2002年至2011年,城鎮就業規模增加了11791萬人,年均增加1170多萬人。10年間,第一產業就業佔比先是在2003年穩定下降到50%以內,接著又在2008年下降到40%以內,2011年第三產業就業佔比又首次超過了第一產業,三次產業的比例為34.8:29.5:35.7。這些都具有標志性意義。
當然,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也應該對就業形勢時刻保持警惕。盡管目前城鎮登記失業率仍維持在4.1%的較低水平,但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數量卻出現了有所增加的趨勢。從月度表現看,城鎮新增就業增幅有所下降,在東部一些省份表現得尤其明顯。人社部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所長莫榮指出,這些新特征,集中反映了當前就業形勢的復雜性、結構矛盾的突出性等特點。
就業形勢並不完全取決於經濟增速
今年以來,經濟增速一度下降幅度較大,為什麼就業卻能取得如此不俗的成績呢?
“事實上,就業形勢並不完全取決於經濟增速。”人社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就業與人力資源市場研究室主任張麗賓表示,雖然經濟增長會對就業產生一定的拉動作用,但是也有可能出現無就業增長的經濟增長。現在經濟增速的趨緩是我國主動進行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的必然表現。我國勞動力供給總量很大,要保持就業形勢的穩定,不能單靠經濟增速,還要靠調整就業結構。隻要經濟形勢不急劇地下滑波動,對就業的影響就不用過分擔心。
莫榮表示,經濟增速雖然放緩,但畢竟始終在增長,而且保持著7%以上的增速,在世界范圍來看仍然是很高的,這意味著我們會持續不斷地創造新的就業崗位。與此同時,我國實行了就業優先的發展戰略,宏觀經濟政策也更關注就業增長。
從“十二五”開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一個由過去“增長優先”到“就業優先”的重大轉變時期。就業優先是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第一位的戰略,也是國家發展最重要、最優先的戰略。莫榮說,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意味著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目標,把促進就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部進程,實行更加有利於促進就業的產業、貿易、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措施,促進就業的增長。這使得我國在推行新的改革措施、進行結構調整時,會一並把對就業的影響考慮進去,並把擴大就業作為政策的一個內容。比如今年以來一些發展服務業、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措施,都會對就業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另外,“一套漸趨完整的就業政策體系開始形成,在應對困難的過程中相對而言也比較好地發揮了一定的合力,勞動者自主就業、政府幫助就業的互動機制較之於以前發揮了更好的作用。”蘇海南表示。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積極的就業政策框架已基本形成。以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為載體,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新體系,其服務網絡已延伸到了中央、省、市、縣、街道(鄉鎮)、社區(村)六級,服務手段日益完善。與此同時,面對新形勢新問題,國家加強了對就業形勢分析和就業重點難點問題研究,不斷改進工作方法手段。這些制度使就業服務發揮應有作用,穩定了崗位。
信長星表示,目前我國仍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沒有變,這為解決好就業問題提供了強勁動力。此外,通過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為促進就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我國人力資源結構逐步改善,勞動者素質不斷提升,就業和創業能力進一步增強,這是就業穩定向好的重要基礎。
向人口紅利要人才紅利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信長星說,這一新理念的提出,順應了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反映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就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其實,高質量的就業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種互相促進的關系。”莫榮認為,通過就業來增加消費,這是促進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非常有效的途徑。同時,在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形勢下,要更多地把過去依靠物質資源、資本的發展方式,轉到依靠人力資源上來。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表示,我們過去主要是靠外需拉動,依靠人口紅利,給世界做一些簡單勞動,為全球打工。雖然我們也賺到了一些利潤,但那是非常微薄的,中國留下的更多是一些不環保產業和一些“血汗”工廠。我們今后要通過品牌建設,強化知識經濟,以用大腦掙錢取代用肌肉掙錢,提高人力資源利用率。“我們不要人口紅利,而要人才紅利。”楊宜勇說。
人社部《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的關系研究》指出,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新興產業、提升傳統產業都是增加就業的有效途徑。
“目前,我國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張麗賓表示,從產業上看,吸納就業最多的服務業在我國發展得不太好﹔我國整體產業結構層次低,中高端人才無用武之地,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吸納就業最多的是一些低端的行業,很多崗位由於待遇太低,又很難招到勞動者。同時她認為,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也有體制性的原因。體制內勞動力市場與體制外勞動力市場的分化一直很嚴重,由於體制內勞動力市場的不完全競爭性,其就業機會質量更優,也對體制外勞動力市場的健康運行形成一種干擾。這些年高校畢業生每年都增加幾十萬人,他們都很向往體制內的崗位,而體制內的崗位又十分有限,形成一種結構性矛盾。“總之,要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問題,實現可持續的充分就業,必須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同時在人力資源開發戰略上下工夫,對人才政策、就業政策進行調整。”張麗賓說。
“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在發展的基礎上創造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機會,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同時不斷優化就業結構,不斷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和就業保障水平。”信長星說,在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的情況下,就業工作還需要加倍努力。要繼續深入推進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著力促進重點人群就業,強化就業服務體系和制度建設,努力提高勞動者的職業素質和就業能力,使經濟發展真正走上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的軌道上來。
(本報記者 陳 恆 邱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