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以黨的十二大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目標取向,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我們黨領導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掀開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嶄新的一頁,譜寫了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壯麗史詩,開辟了中國人民奔向幸福安康的錦繡前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和發展的進程,是一個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第一的觀點、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奮勇開拓的歷史進程。列寧曾經說過:“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 (列寧全集第二版第33卷第53頁)社會主義不在書齋裡、不在沙龍裡,不在某些天才人物、先知先覺的大腦裡,不是某種先驗的、僵化的、一成不變的固有模式。社會主義在實踐中,在億萬人民群眾創造自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的實踐中。它是鮮活的,生動的,不拘一格的。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摸著石頭過河。摸著石頭就是探路、就是實踐,“望河興嘆”是不可能到達勝利的彼岸的。正是因為非常注重實踐,非常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精神和歷史首創精神,中國的改革開放才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經濟建設到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領域,直至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全方位鋪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萌芽破土、生根開花,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和發展的進程,是一個堅持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並用以指導實踐的歷史進程。環顧當今世界,在群雄逐鹿的世紀性的發展潮流中,為什麼中國能夠脫穎而出,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個中原因固然多多,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們有科學理論的指引,有理論上的自覺和自信,有理論上的創新和武裝。在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不僅勇於實踐,而且特別注重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結合新的時代、新的實踐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形成了嶄新的科學的理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我們黨圍繞著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三個密切相關的基本問題,形成了一系列緊密相連、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不斷深化了在中國這樣一個落后的東方大國建設社會主義的規律性認識,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和發展的進程,是一個不斷地把實踐中的成功經驗和理論上的正確認識轉化和定型為制度、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和完善的歷史進程。人類社會發展史表明,一種階級統治、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總是體現為一定的制度安排。社會變革,歸根結底是制度的更新與重塑。如果說勇於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源頭活水,科學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路明燈,制度建設就是它的大廈梁柱。如果說,實踐開拓了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理論點燃了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光,制度則熔鑄了它的規矩方圓。在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在重視實踐開拓、理論創新的同時,也高度重視制度建設,適時通過制度創新固化了改革開放的成果,形成了初步定型、日臻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些制度既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則,又借鑒和吸收了人類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包括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所形成的優秀的、有益的制度文明成果,因而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生動的實踐開辟了偉大的道路,科學的理論引領了壯麗的事業,初步完善的制度保障了已經取得的成果。道路形態、理論形態和制度形態,堪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原色”,共同演繹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絢麗風景﹔堪稱它的“三支柱”,共同支撐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