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功成 1964年生,湖南平江人。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兼國務院首屆醫改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保險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福利協會等副會長等。長期從事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及與民生相關領域的研究,是“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戰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與保障國民共享發展成果”、“國家社會福利制度發展戰略”等重大戰略項目研究的首席專家。出版過著作30余種,發表學術文章約400多篇,多篇政研報告或文章被中央領導同志批示。
原題: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正在從長期試驗性狀態走向定型、穩定、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
演講人:鄭功成 時間:4月23日 地點:中央黨校
社會保障改革是舉國上下都十分關注的領域,因為它關系到億萬人民的切身利益與國家的長治久安,確實需要從國家戰略高度來加以重視,並積極、理性地推動這一制度的健全與持續發展。借此機會,我講四個問題。
社會保障為什麼如此重要?
在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由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三大系統及商業保險、慈善事業等補充保障構成。
一般而言,社會保障是國家面向全體國民、依法實施的具有經濟福利性的各項生活保障措施的統稱,是用經濟手段解決社會問題進而實現特定政治目標的重大制度安排,是維護社會公平、促進人民福祉和實現國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基本制度保障。
在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由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三大系統及商業保險、慈善事業等補充保障構成。其中:社會救助旨在免除國民生存危機,保障起碼生活,它被看成是政府的當然責任﹔社會保險構成社會保障體系的主體,旨在解除勞動者的后顧之憂,增進勞工福利,它建立在勞資分責、政府擔保的基礎之上﹔社會福利則是實現全體國民分享國家發展成果的基本途徑。在這一體系中,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社會救助及相關社會服務等構成了支撐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骨架。
回顧中國歷史,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就是歷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都是以救荒措施廢馳下的大災荒為背景,以搶米搶糧為前奏,結果是社會大動亂,甚者導致朝代更迭,這幾乎是中國歷史的公例。當然,也有例外,如唐代貞觀年間亦發生過天下大旱,但因倉儲后備等救荒措施得力,災害頻發並未釀致社會動亂,反而成就了強盛的貞觀之治。因此,歷代統治者凡重視保障民生並建立完備的救荒措施者,即使遭遇大災,也通常能夠消災化險、轉危為安。
縱觀世界,1601年,英國伊麗莎白王朝制定《救貧法》,政府開始依法承擔救濟貧民與流民的責任,雖然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但英國卻終究渡過了從封建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難關,並在十七世紀成為“日不落”帝國。
1883年,德國在有“鐵血宰相”之稱的俾斯麥主持下首創現代社會保險制度,有效地化解了勞資之間的尖銳對抗,迅速促使處於資本主義薄弱環節的德國成為強盛之國,120多年來始終維系著德國的強盛,即使近年遭遇歐洲債務危機,德國也風景甚好,這就是德國人為之自豪的“社會(保障)市場經濟模式”的功效。
1935年,美國在遭遇全球經濟大危機並導致國民經濟幾乎崩潰的背景下,羅斯福總統推動制定了綜合性的《社會保障法》,由此確立的美國社會保障制度迅速成為治愈美國危機並維持其強盛的良藥。
20世紀40年代末,英國率先建立福利國家並風靡西方世界,同樣促進並維系了包括西歐、北歐等國家在內的長久繁榮。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在二戰后迅速制定“保險六法”、“福利六法”,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同樣成為其經濟迅速起飛的重要原因。作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的韓國,自1970年代后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近十多年來更是推崇國民福利與國民經濟同步發展的方略,其以國土面積窄小、資源貧乏的條件而成為先進國家,等等。
從英國、德國的工業化進程,到美國、日本、韓國等的發展實踐,可以發現社會保障與國家興盛的關聯並非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事實上存在著一種正向的相關關系。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維系,便不可能有持續的社會穩定與經濟繁榮,更不可能實現長久的、和諧的發展。即使是進入了高收入國家行列,如果忽略社會保障,放任貧富差距擴大,同樣會陷入深刻的社會危機。一個基本的結論是:凡是追求國家持續、健康發展的國家,必定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凡是社會保障制度健全、完備的國家,通常是能夠獲得持續、健康發展的國家。反之,凡是不重視社會保障或者社會保障制度殘缺的國家,往往也是社會矛盾相對尖銳、社會排斥與社會對抗相對嚴重的國家。
中國的經濟發展成就為世界所公認,中國的大國地位已經確立,但也面臨著從外向依賴型經濟向穩定的內需驅動型社會轉變、從依靠低勞工成本優勢向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與技術創新來提升核心競爭力轉變、從發展失衡格局向全面協調均衡發展轉變、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向實現國民福利與國民經濟同步發展轉變的巨大挑戰。因此,通過建設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來解除城鄉居民的生活后顧之憂,保障全民合理分享國家發展成果和具有長期穩定的安全預期,顯然是應對上述挑戰並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
專家解讀十八大報告——總體概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
社會建設:
文化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