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保障改革是世界社會保障史上的偉大改革實踐
作為舉國上下乃至整個世界關注的一個焦點,中國社會保障改革有著異常復雜的時代背景與影響因素,同時又是全面而深刻的變革。
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制度變遷的路徑,即是由國家─—單位保障制向國家─—社會保障制發展。從總體上看,這一制度的變革可以分為五個階段:1985年之前是改革准備階段,原有制度因經濟改革而難以為繼,各地都在盲目中自發試驗。1986年至1992年進入改革時代,但強調為國有企業改革配套,新制度緩慢生長。1993年至1997年是作為市場經濟體系支柱之一,帶著明顯追求效率優先的烙印,曾一度對社會保障制度的信譽與政府的信用造成巨大沖擊。1998年以后,開始恢復社會保障的公平價值取向,並開始作為一項基本的社會制度加以建設,進而實現了從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從自發變革到自覺變革、從被動配套到主動建設、從單項推進到綜合推進和全面建設新制度的轉變。而2009年以來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公共投入力度持續加大、社會保障惠及全民的廣度顯著擴張的事實,則表明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正在從長期試驗性狀態走向定型、穩定、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一個惠及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快速形成,這應當是近幾年國家發展進程中最為重大的成就。
作為舉國上下乃至整個世界關注的一個焦點,中國社會保障改革有著異常復雜的時代背景與影響因素,同時又是全面而深刻的變革。一方面,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前后進入改革開放與社會轉型時期,思想解放運動在守舊僵化與開拓創新、“左”與“右”的激烈碰撞中前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與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新經濟政策在激烈較量中此消彼長,傳統的城鄉分割分治並具有平均主義色彩的利益格局在發展生產力的強大牽引下逐漸演變成按照生產要素分配的新格局,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社會分化中形成的不同群體之間因利益分化而呈現出來的差距、失衡等等,這些都決定了社會保障不可避免地成為利益分配格局調整的一個焦點。
同時,是經濟體制變革使原有的社會保障喪失了單位(集體)保障制下的組織基礎與經濟基礎,制度外部的原因直接促使制度變革,加之原有社會保障制度自身也存在著諸多缺陷,這種制度內外的雙重擠壓,迫使改革必須進行,但也決定了社會保障改革必然地超出這一制度變革可以控制的范圍,它在改革實踐中往往要受制於許多外在因素。還有利益格局與人口變化的復雜性,也直接影響著社會保障改革與制度建設。
另一方面,中國的改革是針對原有的一整套社會保障制度進行的全面而深刻的變革。迄今為止,除公職人員退休制度等個別保障項目仍基本保留著原有制度的框架外,其他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都處於改革與發展過程中。從社會保障觀念到制度結構、責任承擔方式、財務模式以及與其他政策系統的關系都因改革而發生了重大變化,在總體上幾乎重塑了整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在制度結構方面,由單一層次、封閉運行的制度安排發展到了多層次的社會化的制度安排,整個制度體系便有了實質性的改變﹔在制度設計方面,基本養老保險採取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財務機制,突破了原有制度安排的現收現付財務模式,這種制度創新為世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與發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模式,等等。
由此可見,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變革,確實全面而深刻地改變了原有的社會保障制度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利益分配格局與分配方式,這在世界社會保障史上是過去不曾有過的,也是未來不可能再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