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李忠杰:推動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理論--人民網
人民網

【第六篇】李忠杰:推動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

2012年11月12日08:1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三、時代呼喚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

放眼21世紀的人類社會,在全球性經濟和政治聯系不斷加強的同時,各種文明的關系也愈益突出和深入。如何處理各種文明類型的相互關系,已經成了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

世界豐富多彩的文明之間,既有交流、合作的必要,又有發生矛盾、沖突的可能。兩者怎麼統一?關鍵是建立制度、程序和規范,也就是說,要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所以,我們在繼續倡導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同時,應該進一步提出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的要求。

1995年1月21日,我在《文匯報》發表文章,專門論述世界文明多樣性問題,並第一次提出了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的主張。在隨后多年的一些文章中,又多次強調和論述了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的問題。

令人鼓舞的是,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已經在多個場合強調了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主張。在2001年的“七一”講話中,江澤民同志指出:“各國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應尊重各國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承認世界多樣性的現實。世界各種文明和社會制度,應長期共存,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

黨的十六大在闡述我國的外交政策時,再次強調:“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種文明、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應該彼此尊重,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

黨的十七大主張,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可以認為,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不僅正確對待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問題會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而且提出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的主張,也應該是勢所必然的事情了。

首先,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是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需要。

當代世界的經濟活動越來越多地越出國界,形成國際化的生產和經營,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織的復雜局面。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越來越多地與外部資源的利用和國際市場的開發聯系在一起﹔而其國家利益和安全,也遇到了更大的風險和挑戰。經濟全球化,似乎是純粹的經濟問題,但其實,它也是一個文明問題。

世界范圍的市場經濟怎麼運行?各國的經濟貿易按什麼規則往來?股票、証券、匯率、投資市場怎樣健康發展?等等,都涉及到各種價值理念、制度體系、運行規則問題。世界貿易組織制定的大量規則,既是根據經濟活動的需要建立的,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結晶。它反映了人類對於世界范圍內經濟活動規律性的認識所達到的水准。這些規則的確立,事實上也是不同文明磨合的結果。而它的付諸實施,仍將會觸及到不同文明對於同一個事物、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認識、不同觀念問題。在每一樁買賣、每一次談判、每一個協議的背后,我們都會發現不同文明的影響和作用。

為了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了使這樣的全球化更加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和處於貧困狀態中的人民,為了使各國之間的經濟交往更加規范有序,我們就不能不加快國際文明新秩序的建設。

第二,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是國際政治關系健康發展的需要。

目前全世界有60億人口,1萬個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或部落,200個左右依據不同的政治理念而建立的國家政權,數百個為不同利益而結合的國際組織,5000多種語言,5000多種宗教信仰。如此眾多、不同形式的人類共同體,怎樣才能和平共處於一個星球上?

聯合國和其他類型的國際組織,從某種角度搭起了世界政治體系的框架,而無數的憲章、條約、協議、聲明、公告等等,編織起了國際政治關系的經緯。所有這些,同樣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是與當代世界的現實相適應的一種政治文明。

世界需要和平、安全與穩定。而這一切,不能僅靠武力來獲得和維持。更多的,它需要人類文明的提升和應用。制定更加詳盡、嚴格的文明規則,大力促進國際文明新秩序的建設,才能夠使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相互之間的利益契合關系,才能對相互之間的文明抱有更加友善的態度,才能使用文明的手段而不是戰爭、掠奪等非文明的手段解決相互之間的矛盾沖突。

第三,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是科技革命發展趨勢的需要。

科學技術本身就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科技領域的革命性變革,不僅會通過改變社會的生產方式而影響人們的價值體系,而且也會通過改變社會的生活方式而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從更廣闊的領域來看,它還深刻地影響到整個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格局。僅從100多年來電話、電影、電視的發明和發展,就可以看到科學技術的每一個重大突破,將會給人類的精神文化生活帶來多麼巨大的變化。

利用科學技術的成就,人們可以共享人類文明的成果,加深相互的理解和信任,不僅推動社會的發展,也促進人類精神的升華。當然,作為某種程度上的雙刃劍,科學技術也會被某些勢力用來誤導人們的精神生活,甚至從事邪惡的活動。因而,如何在科技領域按照文明的要求,制定更加科學的規則,引導和建立國際文明的新秩序,也成為一個迫切的要求。

國際間的科技合作如何開展?知識產權如何保護?科技成果如何交流?哪些領域可以探索,哪些領域,如克隆人類、制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應該加以限制和禁止?等等,都需要有一定的規則,建立起必要的秩序。

第四,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是世界文化發展與交流的需要。

當代世界,不同國家的文化正在通過先進的傳播手段廣泛交流、滲透。因特網的迅猛發展,極大地縮短了人類交往的時間和空間距離,使遠隔千山萬水的人們在瞬時間進行信息的交流和思想的溝通成為可能。無處不在的電視、廣播信號,傳輸著大量的信息,發布著這一部分人或那一部分人的見解,甚至使謠言像瘟疫般流行都輕而易舉。在世界貿易總量中,已經有相當比例的份額是文化類的產品,從而使文化消費佔據了人類生活的一大部分時間和空間。

自然,在這種文化的流轉中,具有強大實力的美國佔據著極大的優勢。批量生產的美國流行文化——電影、電視節目、音樂、書籍和電腦軟件等等,源源不斷地流向地球的無數角落。世界各地的娛樂界充斥著美國制造的產品。其它國家也奮起直追,大力發展自己的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與美國等進行激烈的競爭。

面對著如此規模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市場,或者還包括明裡暗裡的文化滲透,如果不趕緊建立國際文明的新秩序,怎能處理由此產生的種種矛盾沖突?怎能保証文化交流規范有序地進行?怎能限制文化霸權主義的擴張?

第五,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還是正確處理所謂“先進文明”與“落后文明”關系,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需要。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的一些人持有一種片面和盲目的“西方文化優越論”,並常常以此作為借口貶低、干涉、壓制甚至侵略非西方國家。這種“西方文化優越論”,實際上是西方推行霸權主義的“理論根據”之一。

人類文明的發展確實有差異。不僅有內容、形式的差異,而且就歷史的某一個橫截面而言,也會有發展水平和程度的差異。但這種差異不能成為評價各文明類型對人類文明所作貢獻的唯一標准,更不能成為某一所謂“先進”文明壓制甚至消滅所謂“落后”文明的理由。

為什麼?因為人類文明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往往有某種文明居於比較領先的地位,但隨著歷史條件的變異,這種地位往往會由新的其他類型的文明所取代,由此而造成新的歷史橫截面中新的文明格局。這種變動是延續不斷的,所以歷史上先后出現的各種文明類型,很少有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的。當古埃及文明已相當發達時,希臘與羅馬文明還處於很低的層次。而希臘文明,在古代顯然比中歐北歐的文明更為優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歐與北歐文明又超過了希臘文明。

當一種文明處於衰退狀態時,我們不能否認其歷史上對世界文明所作的貢獻﹔當一種文明比較先進時,也沒有理由妄自尊大,擺出一副舍我其誰的架勢。

古代巴比侖文明,雖然后來衰落了,但它的文明成就,如創造楔形文字、編制漢謨拉比法典、測出圓周率為3,確定太陰歷法並設置閏月等,誰能否認其對人類的貢獻?當中國文明經歷了五千年的發展歷史,並曾長期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時,今日的“美國文明”當時還沒有誕生,誰又能借這種差異而否認美利堅民族生存、發展的權利?即使在同一時代,無論較為先進的文明類型,還是相對落后的文明體系,都可以對世界文明作出自己的貢獻,都有自己值得珍視的精華。

所以,后進的文明要向先進的文明學習,並拋棄自己的糟粕,但沒有必要妄自菲薄﹔而先進的文明則要幫助落后的文明,但沒有理由以“文明霸主”自居,鄙視其他文明的國家和民族。為了解決對待文明類型的種種偏見,推動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世界需要和平、安全與穩定。世界也需要走向更高程度的文明。所以,我們在努力建立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的同時,應該及時和響亮地提出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的要求。

分享到:
(責編:趙晶、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