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李忠杰:推動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理論--人民網
人民網

【第六篇】李忠杰:推動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

2012年11月12日08:1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二、關鍵是正確認識和對待世界文明的多樣性

文明的多樣性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正確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關鍵是如何認識和對待這種多樣性。

首先,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應該有一個科學的價值評價。

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不僅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且是促進世界文明進步發展的一個積極和重要的因素。

關於人類起源是多源還是一源,尚難定論,但人類文明的發展卻無可置疑地是多線條的。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這種發展並不排斥其他文明的發展,也並不必然地以其他文明的衰亡為前提。相反,各種文明的發展可以是並行不悖的。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又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結果,不管主觀上的意願如何,每一種類型的文明都會從其他文明中吸取養分,同時,也會給其他文明以不同程度的影響。

比如,東方民族的許多重要發明,如阿拉伯數字、指南針、火藥和紙等,曾經給西方文明以決定性的影響。伊斯蘭文明與西方長達數世紀的交流,給中世紀歐洲在數學、科學、醫藥和農業方面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到近現代,迅速崛起的西方文明給東方國家以很大影響,而東方文明也仍然以不同方式給西方以一定影響。例如,中醫中藥這一純粹中國的東西,如今已受到西方許多人們的歡迎。

人類文明,正是在這種多樣性的交流、融匯中不斷前進的。不同類型的文明,既有其獨到的特征和表現形式,又有許多人類共同的東西。經過長期的交流,這類共同的成份越來越多,它們就構成人類文明的共同和基本的財富。如從哲學上看,佛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猶太教、錫克教和道教等,都對人類與環境的關系、處理社會關系的准則、婚姻家庭的規范、生活的目標和意義等,提出了許多共同的觀點,從而具有某些共同的價值。

因此,世界文明的總體內容和價值,既是由各種文明中的共同價值組成的,又是由不同文明色彩紛呈的多樣性予以豐富、融匯、促進和發展的。人類文明是普遍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普遍性寓於多樣性之中,多樣性也離不開普遍性。在多樣性中形成和融匯普遍性,這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多樣性首先是一個積極的因素。

第二,要正確認識文明差異與國際沖突的關系。

不同類型的文明之間有差異,在一定條件下當然會發生摩擦和沖突,由此,也就可能構成近年來人們常說的“文明的沖突”。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提出的“文明沖突論”認為,在冷戰結束后的世界新形勢下,國際沖突的根本原因將不再是意識形態或經濟因素。人類的最大分歧和沖突的主導因素將是文化方面的差異。文明的沖突將主宰全球政治。

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提示了國際政治沖突中的文化因素和冷戰后國際政治沖突的新特點,這對於我們全面分析國際關系中的復雜現象是有益的。但是亨廷頓並沒有能揭示冷戰后國際沖突的真實根源,進而,他也沒有能正確闡明世界各種文明之間的相互關系。

文明類型之間沖突的深刻性、廣泛性和持久性是不能低估的。歷史上,人類各個部族、民族、國家、地區之間曾經發生過無數的戰爭和暴力沖突。如果從其社會歷史根源來分析,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文化沖突的因素在內。但是,縱觀世界歷史,嚴格來說,所謂文化或文明的沖突,只是造成某些戰爭或暴力沖突的背景之一,而這些戰爭或暴力沖突的最直接、最主要、最根本原因,還在於利益,在於經濟利益或某種程度上國家、民族利益的矛盾,在於某些社會勢力追求財富、土地、權力,擴張自身利益的貪欲。

比如,歷史上發生的許多宗教戰爭,形式上是不同宗教或教派之間的沖突,文化沖突的色彩很濃,但究其實質,仍離不開物質利益。

近現代西方列強對亞非拉廣大地區的殖民侵略,往往打著傳播文明的旗號,但實際上誰都不難發現它們掠奪財富、搶佔市場、剝削和奴役殖民地人民的真實目的。否則,為什麼要殺戮那麼多土著居民?為什麼要將千百萬黑人變為奴隸?為什麼要向中國輸出鴉片,甚至將人類文明的瑰寶圓明園付之一炬?這些強盜般的行徑與“傳播”文明有何共同之處?

戰后幾十年蘇美之間的對抗,意識形態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意識形態的背后還是利益的爭奪。美國積極推行遏制政策或“超越遏制”的政策,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維護自己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

持續多年的阿以沖突,固然是具有不同文化、宗教背景的民族之間的沖突,但其爭奪的焦點之一,仍然是中東的土地、河流、石油,各自國家的領土范圍,特別是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

其實,人類歷史上的各種暴力沖突,並不僅僅發生在不同文明類型的民族和國家之間,實際上還大量發生在相同文明類型的國家之間。

幾百年來,歐洲國家之間的戰爭頻繁發生,但在某種程度上它們都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歐洲君主們互相聯姻,在外交文書上常以兄弟相稱,但在戰場上的厮殺卻絲毫也不遜色。所以,亨廷頓也承認,以往的王侯相爭、民族國家相爭、與意識形態相爭衍發的沖突,“大抵是西方文化的內部沖突。冷戰如此,兩次世界大戰如此,較早的17、18乃至19世紀的戰爭皆如此。”

所以,文明的沖突並不是各種暴力沖突的根本和直接的原因,也不是不同文明相互關系的唯一方面。用“文明的沖突”來概括文明類型之間的全部關系並總結各種沖突的模式,是不全面的。

那麼,在冷戰結束以后,文明的沖突是否取代政治沖突、經濟沖突而成了國際政治的新的主要模式呢?這要作具體分析。

應該承認,當今世界,不同文明類型之間的摩擦不僅依然存在,而且還表現得相當廣泛和深入。這種摩擦和沖突在深層次上制約著不同國家、民族、地區間的政治、經濟、外交關系。其中也包括由發達國家代表的西方文明依仗其經濟優勢,不斷侵蝕著各種非西方文明。這種沖突構成國際政治中一種內在的應力結構。在近年來世界上所發生的各種沖突和戰爭中,我們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這種現象。

但是,文明的沖突一般首先表現在不同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摩擦和碰撞中。國際政治事務中發生的各種外部形式的沖突,雖然也有文明沖突的因素和表現在內,但從根本上說,主要的原因仍然是基於現實的利益。中東、南亞等區域內所發生的各種沖突,可能具有更多的文化背景和“文明沖突”的色彩,這種背景和色彩將會使這些地區的沖突更加復雜、更難以解決。但歸根結底,它們仍然不可能超越政治經濟的現實利益而真的成為純粹“文明的沖突”。

第三,既要看到各種文明之間差異、矛盾、沖突的一面,更要看到統一、共存的一面,積極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

在某些情況下發生的“文明的沖突”、或利益沖突背后潛藏的文化因素,雖然是客觀存在,但都只是各種文明類型相互關系中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其全部方面。所以,我們既要看到各種文明之間差異、矛盾、沖突的一面,又要看到它們統一、共存的一面。總的來說,多樣性的文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隻要正確處理,它們並非不能和睦共存。如果隻講一面,不講另一面,是不恰當的,也是不符合事實的。

由此,我們對待文明多樣性的根本出發點,應該是促進各種文明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相互吸收,做到共同發展,共同繁榮,而不是有意無意地擴大各類文明之間的矛盾、沖突,甚至排斥、壓制某一些文明的發展。

正確認識和對待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就要積極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學習和交流。強調多樣性,要求尊重這種多樣性,決不意味著世界上的各種文明都要把自己封閉起來。每種文明都要不斷地與其他文明進行信息、能量、資源的流通和交換,才能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否則,就會自生自滅,走上衰退、消亡的道路。

所以,對外開放已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共同趨勢。每一種文明客觀上都在加強與其他文明的交流,都在向其他文明學習,同時,也在不斷拋棄自身落后於時代的東西。在這種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同文明的碰撞和沖突。西方文明對東方文明的影響和侵蝕也必然會加大。對此,我們應該有充分和清醒的認識。注意區分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對策。對確實先進的文明,要大膽接受,對魚龍混雜而來的糟粕,則要堅決抵制。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

第四,全面客觀地看待東西方文明的差異和長短優劣。

當代西方文明,實力雄厚,影響巨大,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認真研究學習和借鑒其科學技術、管理方法、市場經濟的規則和方法等等文明的精華,是我們當前突出的任務。

但另一方面,也應該注意,在世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西方文明並不是一種最健康、最完善、最積極、最有效的文明類型。相反,東方文明固然有其弱點,但在強調集體主義、互助互愛、情感、家庭、秩序等方面的價值、觀念,卻不斷証明其不僅對於經濟的現代化,而且對於人類社會的全面進步,特別是創造良好的生活質量、保持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平衡、維護社會各個層面的穩定等,都具有不可比擬的積極作用,而這些正是崇尚極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西方文明所缺乏的。

所以,東方國家和民族應該有充分的自信力,相信自己的文明不會被西方同化,而隻會在兼收並蓄、熔東西方文明精華於一爐之后,煥發出更大的光採,對現代化建設起更大的促進作用。

分享到:
(責編:趙晶、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