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刘余莉谈“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华文化”【2】

2016年07月20日15:4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如果我们忽视了道德教育,只是重视法律监督机制的健全,还会出现第三个问题,那就是老子所描述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社会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就有食品安全法;环境问题很严重,就有环境保护法;腐败问题很严重,就有反腐败法。现在有恐怖主义现象了,我们又有专家呼吁设立反恐怖法。我们有一种问题就有一个法律来应对,所以,这个法律怎么样呢?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具体,越来越严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社会并没有因此而安定和谐,违法乱纪的人却依然众多。我们看现在的西方国家,出现了一个现象,什么现象呢?就是监狱以人满为患、政府以警察短缺为忧,严格的法律机制可以把犯罪的人关进监狱,但是问题因此得以解决了吗?人们在监狱里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学会的是更加狡诈的作案方式,当他们被放回到社会的时候,仍然会为害人群。监狱越来越多,国家必须拿着大量的纳税者的钱去投资建设新的监狱。而那个警察连大的刑事案件都应接不暇了,对于小的民事纠纷都没有人过问了。《群书治要·袁子正书》上这样说,“不能止民恶心,而欲以刀锯禁其外,虽日刑人于市,不能制也。”不能制止人民作奸犯科的心,而只是以刀具、刑罚制止人外在的行为,就是你每一天在外面执行判决,执行处罚,都不能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这些,古人看得非常清楚,古人并不是否定法制监督机制的作用,而是看到了仅仅重视法律监督机制的健全,并不能完全解决社会问题,而是必须依靠道德教育才能够标本兼治。古人说“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心坏了。所以,在《品格的力量》一书中,斯迈尔斯这样说,“一旦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此热衷于对财富的追求,对感官快乐的追求,和如此热衷于宗派活动,以至于荣誉、秩序、忠诚、美德和服从都已经成了过去的东西,那么,在这种堕落的社会风气之中,就只有等到那些诚实的人……到处摸索,并让每个人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这个民族仅存的希望还只在于使失去的品格得以恢复,使每个个体的品格得到升华,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能够得到拯救。”

这些论述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有经济的增长,有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必须有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所以一个国家的文化复兴是它民族复兴的前提条件。怎么样实现文化复兴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教育是文化的生机。

如何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才能够深入人心呢?我们把中国传统社会道德教育的经验给概括一下,把它的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我们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我们解决今天道德教育不得力的现状非常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第一,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视为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所构成的完整体系。

早在《礼记·学记》上就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领导一国的百姓,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教育是最重要的。而教育的目的和核心是什么呢?《学记》上也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就是使人们的善良不断地增长,第二就是要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这告诉我们道德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与核心。很多人说我们好象也很重视道德教育,但是,道德教育不是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吗?其实,我们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必要”。我们想一想,有谁像重视经济建设那样重视道德教育了呢?比如说我们的家长,如果真的像重视分数那样重视孩子的品格教育,那我们想一想,在周六周日的时候,我们送孩子去听传统文化的课程,学习《弟子规》,学习做人了,还是让他去学习钢琴、学习书法、学习奥数、学习绘画了呢?我们再看,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如果秉持了”长善救失”的目标,我们的高等教育如果秉持了“长善救失”的目的,是大一的学生道德素质高,还是大四的学生道德素质好呢?我们是大一的孩子更好教,还是大四的孩子更好教呢?如果我们的教育秉持了“长善救失”的目标,那一定是随着受教育的时间越长,他的德行越提升才是正常的。但是现在的学校教育也是没有起到“长善救失”的作用,因为我们的小学生学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当然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到了大学,能够整理好自己的床铺,考试不作弊,不偷别人的自信车已经不错了,由此可见,我们的德行没有随着受教育的时间越长而变得越高尚,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偏离了“长善救失"的目标。我们看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为什么能够起作用呢?

首先,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开始,而且这个教育贯穿了一个人的一生的过程,是始从胎教,到终的时候,慎终追远。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把夫人尊称为“太太”,大家知道这个“太太”是怎么来的吗?这个“太太”就来自于周朝的三位女圣人,文王的祖母是太姜,他的夫人是太姒,他的母亲是太妊,所以教出的儿孙也是圣贤的儿孙。比如说周文王的母亲太妊在怀孕的时候就非常重视胎教,她做到了“目不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不好看的景色都不去看,淫辞歌舞都不去观听,口里所讲的话全都是非常温柔的话,连傲慢的言语都没有,更何况粗鲁骂人的话呢?正是因为文王的母亲是一位圣人,所以,她生出的孩子文王才也是一位圣人。这叫“始从胎教”。

那这个孩子出生了一睁开眼睛,还不会说话,不意味着他没有在学习,他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他学习的榜样。但是,我们现在很多的母亲不明白这一点了,她一边抱着孩子喂奶,一边就在生气、说谎、骂人,结果这些都像摄像机一样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成为他一生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标准。到终的时候,“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谨慎地办理丧事,还要定时追奠亡世的先人,这个民风自然归为淳厚了。中国古人就有祭祀祖先的传统,每逢春秋祭祀的时候,把全家族的人召集在祠堂之中,这个祠堂里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为什么把全家族人都召集在祠堂之中呢?宣讲祖先的德行。比如说你们家哪朝哪代出了哪一位有德行的人,他对国家有什么贡献,他有什么德行,我们后代子孙需要学习和效仿。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连他的祖先都念念不忘,想着定时去祭祀的话,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边祭祀祖先,一边还打爹骂娘,这个于情于理都是不合适的。所以,祭祀祖先,培养起了一个人深厚的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但是,这样好的教育,我们不认识,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们把祠堂作为四旧给破掉了,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现在的年轻人做事不仅不会想到他的祖先,连想到他的父母都谢天谢地了。比如说,男女双方要结婚了,前一个星期把对方带到父母面前说,再过一个星期,我们要结婚了,请给我们准备房子,准备钱吧,如果不是为了这个,他们两个结婚了,住在一起很久了,父母连知道都不知道。这个就是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所以,把家庭教育贯穿了一个人的一生。

学校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的延续。而学校教育的首要内容是什么呢?学校教育的首要内容就是孝顺父母。这个孝亲和尊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孩子的父母在家教到他要尊敬老师,他走到学校,老师教导他要孝敬父母,这样老师和家长一配合,这个孩子就很容易教好了。但是现在很多的家长也不明白这一点了。他的孩子在学校里被老师一说,回来就告家长,家长就不理智,就去找校长,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校长再去批评老师,老师就不敢再指正孩子的过失,所以他怎么会不一错再错呢。中国古人特别懂得教育,亲师之间,一定要密切配合,这在古礼之中就表现得很明显,比如一个孩子跟着他的父亲去拜见老师,他的父亲会带一些礼物,都是家中最好的,贵重的礼物,这不是讨好老师,而是表示对老师的诚意和尊重。到了那里,先冲着孔子像至圣先师,他的父亲带着孩子行最重礼,在古代的最重礼是三跪九叩首的礼,用现在的礼说就是三鞠躬。这还不算,还要请老师上坐,老师坐定之后,父亲再带着孩子对老师行最重礼。为什么要这样表现呢?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礼呢?这个礼全都是教育。孩子心目中最尊敬的人,最畏惧的人是他的父亲,他看到自己的父亲对老师毕恭毕敬,那对老师的教导怎么敢不听从呢?而老师教导他什么呢?老师教导他要孝敬父母,所以,这样老师和家长一配合,这个孩子很容易教好了。

孝是由老师来教导的,这个孝的内容也非常复杂,不仅仅要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沈王一、谢磊)
相关专题
· 人民讲堂
· 刘余莉专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