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道德教化史视野下的《了凡四训》及其现代意义

赵清文

2016年05月04日19:04   来源:人民网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黄最为人所熟知的一部著作。它本来是袁黄为子孙所著的一部家训,但问世之后,这本书作为劝善书在社会上广为流布,担负起民间道德教化的功能,对普通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从中国道德教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了凡四训》出现并在民间教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非偶然,其中所体现的教化观念及其历史作用,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并对今天的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从《了凡四训》看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特征

中国有着悠久的教化传统,传说三皇五帝时期就“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史记?五帝本纪》)尤其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之后,作为德治、仁政治理理念的具体体现,教化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了重要的意义。正如司马光所说:“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资治通鉴》卷六十八)明清之后,在国家强化道德引导和控制的同时,道德教化的主体也逐渐下移,家族、乡村自治组织、宗教团体等在社会道德教化中的作用被大大突出出来。《了凡四训》最初为了凡先生的诫子书,贯穿书中的立命、积善、谦德、改过等思想,可以说就是他对家庭成员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成书之后,这部书被宗教组织、慈善机构等大量印行,并且成为许多热心于道德教化的民间人士向大众进行讲述的教本。因此袁黄也成了“迄今所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 。《了凡四训》之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之后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除了其本身兼具思想性和通俗性的特征之外,适应了历史发展对于民间道德教化的期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国家出现之后,教化一般都被看作一项与国家的政治建设息息相关的活动,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古人普遍认为,道德教化是国家稳定和强大的关键,是实现“王天下”理想的直接途径。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对老百姓施行教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人们就能够“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同时,“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如果统治者自觉地在其统治区域内施行道德教化,“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只要能够广施教化,就能够通过王道使天下的人都归附他,从而实现王天下的目的。统一的汉王朝建立之后,由于吸取了强秦灭亡的教训和治理国家的需要,道德教化受到格外的重视,并被真正地付诸于国家治理实践,这一传统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被延续下去。与先秦诸子更多地从人性等理论层面对教化进行分析和阐述不同,汉代以后的思想家对教化的论证和分析的侧重点转移到了社会治理的实践层面,将稳固统治、强大国家作为道德教化最直接的目的,正如汉代的贾谊所说:“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故国丰且富,然后君乐也。”(《新书?大政下》)

道德教化不但具有政治性,而且具有社会性,是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教化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它的有效实施必须充分调动社会的各种力量,而不能只依靠政府和官吏凭借政治力量来推行,也不是象现在所理解的学校德育一样,只被看作是教师的职责。在我国古代,每一个人都是道德教化的接受者,同时又是道德教化的参与者。在家庭或者家族中,不仅长者要对家族中的其他人作出表率,规划、执行和监督整个家族的教化活动,而且每一个人在做任何行动时都要考虑到对整个家族的道德影响和可能会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带来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宗法痕迹明显的农业社会中,这一规则和要求可以扩展到整个社会。另外,道德教化的社会性还表现在,它的目的是社会性的。道德教化的直接目的,就是使人接受和遵守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促进人的社会化,这是社会稳定的关键,也是社会存续的基础。

作为家训和劝善书的《了凡四训》的出现,正是道德教化的政治性和社会性统一的体现。封建社会晚期,国家通过科举等制度的引导,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封建国家的意识形态有逐渐下移的倾向。正如蔡元培所分析的:“自汉武帝以后,儒家虽具有国教之仪式及性质,而与社会心理尚无致密之关系。其普通人之习行,所以能不大违于儒教者,历史之遗传,法令之约束为之耳,及宋而理学之儒辈出,讲学授徒,几遍中国。其人率本其所服膺之动机论,而演绎之于日用常行之私德,又卒能克苦躬行,以为规范,得社会之信用。……遂使十室之邑,三家之村,其弟子苟有从师读书者,则无不以四书为读本。而其间一知半解互相传述之语,虽不识字者,亦皆耳熟而详之。虽间有苛细拘苦之事,非普通人所能耐,然清议既成,则非至顽悍者,不敢显与之悖,或阴违之而阳从之,或不能以之律己,而亦能以之绳人,盖自是始确立为普及之宗教焉。” 这样,道德教化的逐渐社会化、民间化就具有了现实的基础,名门望族的家训、由地方士绅所编定并推动印行的各种劝善书,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使得社会中无论是读过书的人还是没有读过书的人,都能够有所领悟,从而将其中所宣扬的同当时的社会秩序的要求相一致的各种道德规范逐渐内化于观念、见诸于行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莹、秦华)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