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任性”进报告也是“蛮拼的”:如何看待“官话民说”?

常妍

2015年03月30日13:41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原标题:“任性”进报告也是“蛮拼的”:如何看待“官话民说”?

  一、“任性”之至:从网络语言进入政治文件

  3月2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举行首场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在回应反腐问题时,继续抛出两会流行语,一句“很任性”,将公众对中国反腐的期待引向深入。5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使用“任性”一词,在谈到简政放权时,他说要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引发代表委员的热烈掌声。据报告起草组负责人透露,这句表述是李克强总理亲自加入的,他认为用得很恰当。5日下午,习近平来到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参加审议。他强调,在经济发展上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并借用了一句流行词说:“也不能那么任性了,否则靠什么可持续发展?”

  “任性”一词系网络空间创造的民间语言,此后多次成为政治活动用语,更进入高大上的政治文件,可谓是任性之至了。而这远非个例,就在2015年羊年的元旦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样使用了网络热词“蛮拼的”“点赞”等。纵观近一两年来政治经济领域涉及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的新词、热词,会发现更多民间语言的痕迹:“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老虎’‘苍蝇’一起打” “获得感”、 “双中高”、“双引擎”……这些公众听得懂、听得进的民间语言在传递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大信号,透露社会发展布局的经纬脉络的同时,也正在深度改变政治话语的公文化表达。

  二、透视官民话语体系“前生今世”的纠葛

  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不仅是因为两者知识修养不同,背后还是官方和民间两种语言体系的分野。一个是“之乎者也”的官方语言,一个是“村野乡夫”的民间口吻,当遇到了矛盾、争论或者各执一词时,就显得格格不入,有种“鸡同鸭讲”的尴尬和无奈。秀才可以感慨大兵“不讲道理”的简单粗鲁,大兵也可以斥责秀才“满口仁义”的空洞虚伪。

  官民话语体系间的缝隙与碰撞

  两种语言的缝隙自古有之。官方语言,例如一项法律的颁布或者对于某项政策的解读,针对的是公众利益、社会事务,必须比 “民间语言”有着更为复杂的利益考虑和全局性的平衡需求,大而全成为第一考虑。民间语言是个人情绪和利益的表达,可以无视全局性的利益平衡和各方满意,没有束缚和压力,张扬个性和态度,因此更鲜活、朗朗上口、易于传播。

  话语的隔阂历来有之。文言文与白话文是中国传统的官方语言和民间语言的代表。官方语言来自民间语言,但是更精炼、更准确。随着官方语言的发展,只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八股文出现了,与生动的民间语言逐渐拉开了距离。1949 年以来,我们经历了两次语言的革新:从农村包围城市进而夺取全中国的共产党人以亲民的姿态和清新的作风展现了自己朝气蓬勃的一面,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僚主义、教条主义逐渐弥漫,也影响到语言上,发展到极致时就是“文革”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的深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回实践,文风和语言风格返璞归真,八股化的空洞语言逐渐离开了我们的视线。但是,唯上唯书本的教条主义思维定势没有得到彻底清算,官方语言八股化的倾向又沉渣泛起。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兴盛,民间话语前所未有地繁荣。不仅每一位公民都有了充分的发言权,而且发言的词汇、语法都在不断地变化,更加生动、有趣,展现出更加真切的民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政治体制改革等合力作用下,计划经济年代行之有效的、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公共信息传播模式被打破,多种思潮、观点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公共舆论场,民间话语空间不断冲击官方话语空间。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碰撞,带来的不仅是风险与挑战,也是一种机遇,话语的多元化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和包容。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