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性情吴小如:文章易冷 风华不逝

2014年12月24日14:1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性情吴小如:文章易冷 风华不逝

  吴小如评论严厉,但对真心爱戏的人又很亲切。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姜骏在10年前读研究生时,因为倾心吴小如的书,提笔去信,竟接到吴小如电话,约他到家里坐一坐,第一次聊天只有40分钟,渐渐地发现这个“小朋友”对京剧很有见地,便常常相约,成了忘年交,后来还很信赖地把刘曾复说戏录音交给姜骏翻录、整理,成为京剧界的珍贵资料。

  2013年,姜骏担任了《吴小如京剧唱腔选》的主编,吴先生坚持只赠不售,他说:“我不是演员,怎么能拿这个卖钱呢?”端的是老派票友的清雅之风。

  姜骏和吴小如熟悉后,逐渐受托代吴先生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吴先生甚至请他修空调、换电灯泡,当时已经是北京大学化学博士后的姜骏回忆笑说,因为“他觉得我是理科生,这些我能懂”。某次帮忙后,吴小如非要表示“感谢”,姜骏连说不用客气,告辞而去。临关门一刹,先生竟“啪”地给姜骏行了个举手礼。姜骏近日回想至此,说:“吴先生的表达方式直接、真诚,我永远都忘不了那一刻他笑得就像个小孩儿。”

  【学问】

  一辈子以讲课为最大嗜好

  姜骏还提及吴家有一副对联“水木清晖荷馨永播,九旬华诞棣萼同欢”。这是2001年清华九十周年校庆时,北大特委校办主任登门,恳请吴小如先生所作。除了公认吴先生对楹联研究深、文采好之外,还因为他在清华、北大都曾求学,因此是最合适人选。该联从清华荷塘与北大朗润园荷花着笔,写出两校棣萼般的兄弟之谊,更巧妙嵌入“清华”两字,工整又大气,不仅很让北大校方得意,清华校方也十分珍爱。

  吴小如最先考入的是燕京大学,但反感该校“洋味太浓、官气太重”,坚持退学。又考入清华中文系插班,受教于陈寅恪,陈寅恪给吴小如的论文打出了最高分。后因为生活窘迫需要寻找兼职,吴小如从京城西郊的清华转入城内的北大,当时清华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尤其遗憾:“好不容易招了个好学生,可惜转学了。”

  吴小如就读名校,受业于俞平伯、章士钊、梁漱溟、顾随等学者,成为古典文学的全才,特别是在中国文学史方面,“开课范围能从先秦到鲁迅”。吴小如也调侃自己是中文系万金油,哪个讲堂都可以上。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鸣痛惜吴小如离世:“在中文系,他的学问最全面,能从先秦到近代通讲下来,不仅仅是了解而是精通,而且诗、词、散文、戏曲都有著述,除了吴小如先生,中文系找不出第二个。” 在研究日趋专门化的学术格局下,这样的“通才”、“大才”,随着吴小如的去世,也再难重有。

  吴小如一辈子以讲课为最大嗜好,最喜欢称自己“教书匠”。他爱讲课,也很会讲课,除了学养深厚,他在课上还时有新观点令学生兴奋,偶尔绘声绘色地抛出小包袱能引发哄堂大笑,再加之他的板书特别赏心悦目,上世纪50年代,北大中文系中有了“讲课最生动的吴小如”之说。按规定,讲师不能带研究生,吴小如做讲师时就带了研究生。

  但吴小如直到退休,也没有评上博士生导师,原因众说纷纭,比较客观的说法是他没有大部头著述。的确,在吴小如最能出学术成就的壮年,运动频来,每次运动他都是“运动员”。特别是在“文革”初期,红卫兵贴出吴小如大字报,吴小如居然还以大字报还击,结果他以讲师的身份得到了教授的批斗“待遇”。

  吴小如也从不讳言自己和同僚关系紧张,他喜爱一位名叫沈玉成的弟子,甚至称他是自己最好的学生,但并不因此放松要求,还公开发表文章批评过他。沈玉成后来说吴先生到处受挤对碰钉子,一生坎坷就是因为太得罪人,“连我这老学生都受不了”。

  他曾一度要求调离北大中文系,言辞激烈:“我给北大看门都干,死活不在中文系。”北大历史系主任周一良便请吴小如到历史系执教,在《周一良自传》中,他将此事看作自己任内最得意的两件工作之一。但周一良也在书里透露吴小如在历史系没受到重用。客观而言,正如先生弟子白化文所说——“历史系只能是吴先生钓游之地,安能展其长材!”

  吴小如没有大部头著作,但很舍得下工夫做基础学术工作。他的《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至今仍在全国文史专业中广泛使用。卞僧慧先生出版《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 ,吴小如义务做校对工作,连打字者的错字都亲自动手修改。他的《读书丛札》不仅被周祖谟、吴组缃、林庚等前辈赞誉,著名海外学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还曾主张“凡教中文的老师应该人手一册”。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晶、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