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中国高校改革发展》课题组集体撰稿、李民教授审稿
五、关于中南大学改革、发展的思考
改革、发展是人类从野蛮不断走向光明的不竭动力,更是中国历尽沧桑之后的孜孜追求。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改革、发展都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今天的世界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大势,到处充满了改革的生机。历史改革的潮流浩浩荡荡,不进则退。过去的中国因为改革,创造了世界历史上中华民族的伟大辉煌;近代的中国因为丧失了改革,“收获了”世界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百年悲伤;今天的中国因为改革,揭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篇章。改革推动了中国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教育更应该在中国的改革中身先士卒,为中国的持续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培养具有忧患意识和改革情怀的现代公民。针对当前中国教育改革滞后,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举步维艰之际,地处内陆的中南大学的真改革像一盏闪亮的明灯,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去关注它,解析它,呵护它。期待它是星星之火能够去点燃整个中国教育的改革燎原之势。正是怀着这样的情感和渴望,我们调研组数度开会研讨、亲赴中大走访了解,发放和统计问卷,几易其稿,希望得到我们想要的真正答案。归纳起来,我们大概体会如下:
一、忧患意识的新觉醒
(一)知识分子对民族的大爱和国家的忧患。中华民族在过去为人类创造了辉煌,比如四大发明;也为自己留下了民族的荣耀,比如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我们有理由感慨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但当我们猛醒后冷眼看世界时,我们惊叹于其他优秀的民族却创造出崭新的现代工业文明。不由得痛心于那时国人的固步自封和不思进取。近代中国却遭受了百年的沧桑和屈辱。正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曾以忧心江山社稷、关心民生疾苦、追求人生理想为基本内涵,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 “忧国民”、“安社稷”、“济苍生”,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孜孜追求和庄严的历史使命。面对国破山河,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用自己的知识和努力去拯救我们多灾和多难的民族。从林则徐、魏源到康有为和梁启超,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从陈独秀、李大钊到钱学森和袁隆平……。在他们的身上都体现了知识分子对民族的大爱和国家的忧患。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们一直在不断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当代是一个好的时代,因为物质充裕了,同时也是一个忧伤的时代,因为精神旁落了。正如张尧学校长所言,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精神,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分析和判断标准,只唯物质和金钱,那么,物质再多也会很快灭亡。古罗马就是这样,非常强大,什么都有了,生活奢侈,歪门邪道横行,不长久就灭亡了。 当代知识分子面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困境必须作为反思的先行者。作为中国脊梁的知识分子更应本着对历史、民族和对人民负责的高度来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功利和实用主义做集体反思,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如何去适应新的环境和坚守自己的教育本分。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的心灵,使人获得更大的人生自由。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寻找大学失去的自由精神,还教师和学生以自豪和尊严。大学必须改革和完善,高校必须返朴归真。当代中国高校的知识分子更应心怀祖国、以大爱之心、大德之行,成就大师形象、大美人生,这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应对时代挑战、实现民族复兴所应该追求的奋斗目标。这才是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大爱。
(二)全体中南上学人对学校的危机和景仰。从学校发展的纵向看,中南大学组建后在过去的10年是跨越式发展,目的是创名次,争牌子,争地位,总结三校的办学经验。实践证明中南大学的确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学校的运转经费、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远远不够。创一流成果、出一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环境以及机制和体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中南大学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任重而道远,全校要有危机意识。有危机才有改革、才能兴旺。张尧学校长曾在全校中层干部会议上这样解释这场改革:“宁要不完善的改革,也不要不发展的等待。”足见其改革的胆识和决心。今天,学校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正面临下一步该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又恰逢张校长的有力推动,大家一致认为改革时机成熟。中层干部是中南大学的精英,是中国社会的优秀分子。张尧学校长说我们搞改革,我准备当一颗铺路石。我希望我们的院长们也当铺路石,能铺就铺点路,为了我们的后代。大学是知识的海洋、是神圣的殿堂,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和人们心灵的乐土。身在其中的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更应该充满自豪和景仰。正如张尧学校长所说,大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炼钢炉,大学要把社会上不好的东西 “冶炼”掉,把“杂质”去掉、留下正义、留下良心。大学要让出去的产品是好的,要去发扬光大,去改造这个社会不好的部分,社会才是有希望的。这希望靠的是有风骨和良知的知识分子去推动,靠的是领导干部和全体中大人的自觉和笃行。
二、改革重任的真践行
(一)党委领导、权力下放与干部责任。中南大学的改革是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结合中南大学的实际和自身的问题,推出的系统改革方案。在中南大学的改革中,放权是核心改革目标。中南大学改革在宏观上要求中层干部自己要提高认识,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大局。改革以人为本,改革成果由中大人共享。要使每一个人因改革而变得内心强大和幸福起来。改革关键一步是“存量不动,增量分配”。 二级学院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正如许多高校抱怨教育部下放的权力不够时,高校内部也存在类似问题。张尧学在学校的教代会上表示:对二级学院的权力下放不够,二级学院缺乏足够的办学自主权。应该逐步建立“学校以制定政策为主,学院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具体操作”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二级学院在用人、酬金发放、研究生招生等方面的自主权。比如在关乎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岗位设置与聘任、高级职称评审、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认定、研究生招生录取等方面,二级学院获得自主权。除了职称评审,二级学院在新进教师的遴选、二级学科的设置、研究生的招生录取等方面都扩大了自主权。中南大学的改革都是在法制条件下进行的改革,他们推进改革,第一就是要讲规则。中南大学改革依靠全校七万多名师生员工共同参。如何发动全校师生员工?核心桥梁和纽带就是学校的中层干部和各学院的院长书记们。张校长说为天地立心,什么是天地啊?天地就是我们大家、就是人民大众啊!中南大学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大学,国家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国家,我们要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一流大学,用毛主席年轻时的话说:“我们不干谁干”? 所以,我请我们的书记和院长们要花更多的精力、拿更多的时间,投身到改革中去。在座谈中,我们发现很多学院领导都在身体力行的推动改革,如改革试点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书记、院长关于老师上课的问题,就给出了具体数字:讲师不能做主讲教师,老讲师压力大,如本院专职教师240人,57正高,88副高,95讲师(新进讲师6人,5年以内的26人,32个新讲师,63个老讲师,32个新讲师中有17人拿到国家项目,可以晋级副高,63个老讲师中40多人不可能承担国家项目而进副高,怎么分配工作量(思路是转岗分流,答疑,带实验,带实习)。
(二)权力配置与科学运行。中南大学的改革是希望搞成大学制定政策、二级学院执行政策、师生员工监督政策的体制,三权分立。对于大学放权的做法,鲁安怀认为切中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病灶:“大学真正能够建设得如何,关键在二级学院。中南大学的改革是综合性改革,权力下放,民主管理,完善下面管理,服从学校宏观管理,做到学院自主,因地制宜、特色管理。正如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左高山说,这段时间,全校所有院系都在开会讨论改革方案,由于下一年度就要付诸实施,时间很紧迫,“对学院而言,权力下放以后肩负的责任很大,必须高度重视,如果做不好,可能就要挨学校的板子,况且这场改革涉及每个人的利益,不能不慎重”。 各学科千差万别,学校出台一个政策一刀切,效果会很差,必须尊重不同学科的特点,赋予学院自主权。这一步迈出去了,学院机制好了,大学才能办得好”。 然而,放权之后,如何应对各类改革中经常出现的“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如何避免学院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这也是张尧学所担心的:“权下放后,如果学院没有建立相应的权力使用和监督机制,可能会造成谁有权就把资源往自己的口袋里装,出现比学校管理时更加糟糕的现象。这样的改革肯定就是失败了。”中南大学的应对策略是借重教授委员会。张尧学说,以后学院在决定人事、学术、资源分配等事情时,不能只靠院务会或者党政联席会来决定,而是要先通过相应的教授委员会,例如人事委员会、分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等进行讨论,有了相应的意见后再做决定。为了防止教授委员会的利益小集团化、圈子化,学校重构了教授委员会的制度,设计为委员会委员两年一届,届满后改选三分之一,委员连任不能超过两届。张尧学说,这是为了保证院里的每个教授都有机会成为委员会的成员并参与决策,“这样的好处在哪儿呢?第一是委员们在制定政策时会有所忌讳,因为你这届搞得太过分了,当你在下一届不当委员时,别的委员可能也会整你。这是一个很好的制约。还有一点,就是新任委员在开头的几年不大可能犯大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使有限的权力真正地在阳光下科学的运行。中南大学的改革成果最终要靠科学的制度和机制来保障。
三、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期待
教育问题是民生的重中之重,高等教育尤为如此,因为它关乎到千家万户,关乎到人的成长和成才,关乎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中国的大学不能只注重教会了学生什么技能,大学应该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应更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何去理性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和这个多元的世界,并且用自己的双手去改造它们。”张尧学表示,要使教育发展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首先就应从教育界自身的改革抓起,改革要有真东西。“教育系统内部思想保守、顽固守旧、跟不上世界科技进步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口里喊着改革,实际上永远是老一套,以不变应万变。再加上近年来社会上的许多不良风气都在高校有所反映,学生和教师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都受到了严重挑战。”他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一是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二是要加大改革的力度。“我们应对过去的教育改革进行系统的梳理,找出问题、大胆决策、试点先行、系统推进。”
中南大学的发展与长期以来教职员工的努力分不开,鉴于中国的国情,近年的改革又与校长直接相关。知晓了张尧学校长的优秀素质、人文情怀,领导能力和他的经历,就不奇怪今天中南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张尧学本人曾是清华大学的教授,是国家两院院士,出过国,在教育部任过司长。他不仅有从学生成长为优秀教授的切身经历与感受,又有留学的宽视角与中外教育的对比体会、感想,加上教育部工作的俯瞰全国教育的高立足点。他当校长,一定清楚中国高校应该是什么样的,需要改什么和怎么改。现在,他和校委一班人带领学校做出来了骄人的业绩。但,我们绝不能把中南大学张尧学校长的特殊经历当成其他高校改革发展的难作为和作为的借口,如我们校长不是张尧学,我们改不了、推不动等。因为中南大学的改革发展顺应了时代的趋势,体现了人们的良知与心愿,是众多高校领导者和教职员工、学生心向往之的,而且他们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正在做着类似的事情。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涉及面更广、关联度更高,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难度更大,许多问题解决起来往往涉及多个部门职责,涉及多种政策配套,涉及多方利益调整,靠原来的单项改革办法或局部突破套路已难以奏效。教育改革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各地改革进展不平衡,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尚未有效解决,一些保障政策措施还不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重点在深化,关键在综合。要用系统思维、全局意识和全球视野认识改革,用普遍联系观点设计改革,用统筹兼顾办法推进改革,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不断增强教育改革的自觉性、紧迫性、坚定性,在继续深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基础上,牢固树立改革意识,提振教育改革信心,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贯穿教育工作始终,扎实把教育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面对中南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积极成效,张校长谦虚地表示:中南大学的改革,只是尝试,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是呀,实践发展永无止尽,认识真理永无止尽,理论创新永无止尽。我们相信,这篇调研报告(及本课题组的《中南大学改革发展调查问卷调查解析报告》)会进一步让人们真实认识和感受中南大学,让中南大学改革发展和煦而又强劲的春风催开更多含苞待放的改革花朵,中国高校花坛异彩纷呈,为国为民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也相信中南大学会和着时代的脉搏,不断地探索,永葆生机与活力,以自己的改革实践开拓出中国高校改革发展的光明前景。
中央党校《中国高校改革发展》课题组集体撰稿、李民审稿
【中央党校《中国高校改革发展》课题组成员:李民(组长)、仰义方、黄峰、孙希江、何鹏程、尹志强、孙乔婧、杨天乔、高莹】
注:本文引用的数据均来自本课题组撰写的《中南大学改革发展调查问卷解析报告》。
相关专题 |
· 李 民专栏 |